我们已经进入了出门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走天下的时代。曾几何时,互联网似乎变得越来越了解我们,在一个软件上搜索商品,其他平台上立刻就会有相关广告位推荐。大数据在贴心和便利的背面,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也在不知不觉中走漏。
在早已“越界”的大数据以及算法面前,也有人开始质问:我们还有隐私吗?
其实利用大数据进行营销,已然成为一门“大生意”。根据国际数据资讯的相关报告,仅2018年,大数据营销相关的收入已达到1891亿美元。数据营销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而另一方面则体现的是对顾客数据隐私权的漠视。
对于算法越界的行为,马化腾曾表示,不能随意打通数据。因为在平台里面,他们掌握着大量的通信和社交行为数据。如果随意打通数据,会为互联网市场以及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网络数据隐私保护已经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网络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仅2021年,就颁布并实施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2部法律。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高度开放性、易传播性,互联网平台更是涉及到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
对此,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表示保障用户权益,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在线环境才是开发软件的初衷。例如蝙蝠App,软件利用端对端加密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目前最高水平的隐私和数据保护。而且软件还自带截屏提醒、匿名群聊、预设密信、密聊等功能,通过科学规范的安全技术体系,充分保障用户的聊天隐私以及个人信息安全。
除此之外,互联网用户作为被保护的个体,更应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及时清除终端上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遭遇疑似信息泄露的情况时,应立刻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
大数据裹挟着好与不好同时到来。面对新技术,我们在拥抱它的同时更要将对用户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只有规范使用数据,才能让用户安全地在网上尽情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