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古埃及的莎草纸与21世纪的互联网,信息承载方式一路走向轻便化、实时化和共享化。从门户论坛、博客微博,再到资讯App、短视频平台,新兴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也不断打破知识传播的壁垒。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练字大到考学,这些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能通过直接有趣的短视频分享出来,重塑知识获取新途径。与此同时,借助短视频的形式,知识超越时空限制以一种更全面的视听感受进行传播,专业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线上线下联动,更形成了一种教与学的新场景。这样,娱乐化标签下的短视频平台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并为知识创作者提供更多支持与服务。
短视频拓展“知识边界”
固有思维之中,知识获取大多都是有着一定空间、师生面对面教授的场景,教与学存在边界的同时,知识也存在边界。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获取方式也愈趋多元化。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高达89.9%。而在抖音平台发布的泛知识内容报告中显示,过去一年科普类内容播放量达258.39亿次,占平台总播放量的20%。此外,《青少年蓝皮书(2019)》中也早就对短视频知识进行了探讨,认为短视频化是知识获取的新趋势,比如在青少年观看的知识类短视频中,科普、才艺和考学类视频就位列前三。由此可见,短视频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兴形式,凭借其对传受双方的时空弥合性,一跃成为青少年渗透率最高的信息传播载体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如果以“教-传播-学”的过程来看,短视频知识获取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创作生产上的多元呈现
晦涩术语,复杂公式,抽象模型,拗口古文,以往枯燥深奥的科学人文知识如何在短视频上发生变化?以短视频博主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为例,2019年至今已经积累了1980w的粉丝,获赞上亿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普“顶流”。小亮原名张辰亮,是昆虫学的高材生,还有多年在《博物》《中国国家地理》等顶刊杂志的工作经验,他的视频内容往小了说是其本人的专业知识输出,往大了说是动用整个生物系的顶级大脑解释,专业度和丰富性远超传统课堂。借助短视频,小亮将书本上艰涩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和网络上出现的新奇生物,以一种“打假鉴定”+“你问我答”的方式科普,既诙谐幽默又能双方互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粉丝的观看兴趣。今年3月,小亮还出版了儿童科普读物《小亮老师的博物课》,以插画与提问的方式带孩子认识超过100种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深受广大粉丝家长的欢迎。
这些以张辰亮为代表的“网红科学家”们,正是以一种脱离陈旧枯燥的教学模式的新解析,获得了一大批拥簇,而这种“新”主要就体现在呈现形式与创作主体两个方面。从呈现形式上看,短视频相比图文更加直观、鲜活,视觉冲击感强,相比长视频又更加灵活,生活化与碎片化的场景让人们能随时随地参与。这就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拥有”,即在知识传播的语境下调动人们更多的感官参与,从纸媒时代的“看”到视频时代的“视听”,感官参与得多,人们的精神交往程度就越高。从创作主体来看,短视频的运作范式既将传统科普中的“科”与“普”结合起来,又将网络时代的“UGC+PGC”模式相统一,比如小亮的科普视频就是专业生产内容与用户生产内容相结合的典范,极大的推动了共享共创的知识传播路径。
(二)知识获取上的壁垒消解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探索知识获取与传播的方式,直到短视频的出现,将知识的供给变得更加大众化,成为了知识传播的最佳载体。文学教授戴建业正是通过短视频让大家了解到古文原来还能这样解读。诗词鉴赏分析,这是每个青少年在中小学时代的“老朋友”。但不同于常规的照本宣科的鉴赏套路——从诗人的生平、所在背景、借用典故、历史意义入手,戴教授的方法是寻找一个能够体现作者个性特点的小切口,用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特接地气的故事方式呈现出来。像“陶渊明种的个鬼田”、“李白不是当官的料”、“王之涣狂得要命”、“杜甫酒驾”等等“泥石流”般的言说,可谓是一股能让大家刷屏“懂了”的清流,更是让大家直呼“学校欠我们一个戴教授”。
戴教授之所以能够出圈并获得如此多的粉丝,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将阳春白雪、闭门研究的东西普及化、大众化,将那些困于教室、流于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生活化、故事化,降低了领域进入门槛,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助力,使得大家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的知识观点。根据抖音平台的泛知识内容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的短视频评论中,有136万次评论表示“学到了”,更有254万次评论表示“懂了”。这组数据在泛知识广泛传播的背景下也说明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消解知识壁垒,获取新知,增长见识,从客观上提高了大众的科学人文修养与数字素养。
(三)平台提供上的传播优化
短视频的很多特点都在助推知识普惠,从创作方面的短视频优越性、“UGC+PGC”结合的共享共创,到知识获取上的低门槛与壁垒消解,知识从生产到接收的过程中,“教”与“学”的新场景被一以贯通,而这之中更少不了平台本身优化的传播逻辑。
首先,短视频可以是15秒、60秒再到3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断增加的时长给予了科普内容与深度结合的可能性,也给了创作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一个全新知识参与的新生态,当社交属性融合科普环境时,关注、点赞、转发功能既能够提升分享者的信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甚至通过注解、评论、补充、续写等反馈活动成为新的知识分享者。再次,平台不仅可以跨越时空的历时性,更可以提供弥合异空的共时性。通过直播的方式,创作者可以与普通用户进行同一虚拟时空层面的交流,更能激发知识的共享网络形成。最后,技术提供了源动力,短视频传播离不开平台去中心化的分发逻辑。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平台的算法机制大多是以个人喜好推送视频,这就形成了一个分发的公平基础,无论是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大号还是新开的账号,只要产出视频就一定会给分配流量池被人看到,根据在流量池内的表现决定是否推荐到更大的流量池。所以,这种传播路径与分发逻辑让每一个有能力产出优质内容的人,都获得了与流量大号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正在兴起的科普内容生产者来说更是创作的一大保障。
知识普惠与短视频未来
一场新冠疫情,加速了知识获取从线下到线上的破圈,也让短视频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知识新载体,整个业界形成一种趋向知识化的价值转向。相较于传统的图文传播,短视频知识传播的优势明显:传播即时性、知识人格化、内容通俗化、受众多触达等等,都是形成知识普惠与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的“助推器”。从这个方面来讲,短视频的未来发展重心也在于此。所谓“知识普惠”,就是知识“走向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知识的大众化而非精英化、传播圈层的“大而美”并非“小而精”。结合这些特点从短视频看知识普惠,离不开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是优化传播框架,弥补空白议题。在短视频的知识性内容中,不仅仅有像物理化学、诗词歌赋等“硬核”学习类知识,还有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学识、个人成长、生命历程等议题,而且所占比重也不低。这说明短视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汲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育情感生命与人生价值观的基地。以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观念都是通过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进行培植的,可以说并不完善与科学,甚至于很多情感与生命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遮蔽。短视频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上架设一道扶栏,助力教育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帮助青少年正向全面化发展。不过,在看到短视频弥补生命情感教育的空缺时,也要意识到这个“弥补”是建立在优质内容之上的,只有好的分享与互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意识,这也反向要求短视频平台对于优质内容的把控,并从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呈现出来。
二是平台+用户联动,助力深度思考。从科普类短视频的兴起,到泛知识类短视频的爆发,平台的作用不可或缺。短视频平台的诸多创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精神交往场景,从多方面助推知识普惠。以抖音为例,其APP还重磅推出了学习页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首页顶部“学习”进入体验。学习业内有独立的、知识类内容的频道页,可以将视频中有深度信息价值的内容聚合在一起,方便用户更集中看到某类知识,满足用户与日俱增的多元化知识需求。截止目前,每天有近百万年轻化用户主动进入学习页,这也在一方面表现了当今年轻人群体对于知识获取的渴求。可以说,在短视频知识传播的背景下,平台一方面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内部聚合优质资源,为用户精准触达某一方面的知识提供筛选。同时,还要扶持能够促进用户深度思考的内容,让“泛知识”变“精”。
三是社会价值先行,促进全面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价值风尚,这个风尚既离不开平台的形式内容创新,也离不开用户群体的自身素养提升,更离不开社会的价值号召。在如今新媒体、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媒介已经成为提升社会素养的主要阵地。可以说,短视频的知识普惠,本质上就是用户、平台、社会三方的合力汇聚。首先,在用户(包括内容创作者)和平台的共同参与下,知识传播社区建构起来,创作者回报、用户提升与平台生态都有所裨益。其次,在社区基础上社会共识也随之呈现,人与社会通过短视频互动交流,达成马克思所说的“精神交往”:既有对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发展,也有全方位与外界接触的所有社会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整体的社会素养,这既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短视频平台在当今时代不可忽略的力量。
信息技术发展倒逼知识传播改革,传统的封闭化、规模化教育,也正在向开放化、个性化上发展,短视频从“泛娱乐”到“泛知识”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的普惠共享、数字鸿沟的缩小以及数字技能的培育,以便更好适应未来全面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从这个角度看,短视频平台因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低门槛的知识获取与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正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在不断朝这个风尚做出改变。未来,短视频知识普惠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扶持深度思考内容,并解决创作同质化、知识商业化等潜在问题,进一步做好知识普惠。
作者:王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聪(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