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会与智能革命的到来,给马克思一些经典文献的重读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文明的起点最早是人与自然的分离,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第一个过程。后来由于人的分工与联合,尤其是联合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明形态的不同,由此出现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智能文明。
与农业文明的千年计算、工业文明的百年计算、信息文明的十年计算不同的是,我们至今仍无法预估智能文明的发展需要多长时间,智能文明最终将以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呈现?而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是沿着两个不同方向行进的文明,工业文明以追求丰富人的物质生活为主,智能文明则深度拷问人类本性的文明,是以追求精神生活为主的。
当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时,沿着马克思当年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研究轨迹审视当下的智能化社会,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即将迎来“无用阶层”“知识阶层”“休闲阶层”的社会文明?由此带来了人与世界关系逆转:数字隐私,在超记忆、超复制和超扩散的世界里,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与删除权让渡等诸多问题。
智能文明开启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第二个过程,即如何坚守“人”的道德底线,如何引导和规制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建立关于未来的伦理学。
如果说自然环境中人类遵循自然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么在社会环境中,人类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便形成了社会框架,人的社会性成为人们重新看待自然的中介或视域。而技术环境的到来,前三次技术革命的结果,技术标准变成了评判其他事情的标准,人的自主性让位于技术的权威性,技术成为人类看待问题的新中介。
智能革命造就的智能时代特质主要是以人工智能、神经工程、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纳米技术、芯片技术等为基础产生的数字化转型,社会深度互联,人机共生,以及机器人的普遍使用,其中就包括近期一直在普遍热议的“元宇宙”。
关于元宇宙,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其特征可以概括为“超越”。第一是超越单一,追求整合应用。整合应用包括几大整合,一是技术整合,二是平台互联,我们现在的平台和平台之间互联没有那么好,也就是不同世界之间的随意切换。
第二是超越界面,增加空间感。它是超越二维到三维的状态,是超越视觉到感知,未来元宇宙是感知的,是身临其境的。那么问题来了,元宇宙使人的感知变成了商品,我们原来的人的感知只是你对某人、某事、某物的认识和感觉而已,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元宇宙未来出现以后,如何引导你的感知、利用你的感知,成了商家谈论的对象。
第三是超越静态,增加情景感。第四是超越身体边界,增加穿越感。最后是超越现实,增加满足感。我们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可以实现一些在现实中达不到的愿望,实现个人满足,元宇宙这样的数字世界知道你想要什么,可以给你很多的自动满足感,因为它了解你的历史、你的喜怒哀乐,这些都会为商家提供商机,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变革。而这一切的背后,皆是算法与大数据的作用。在算法操纵的时代,从赋能、赋智再到赋权,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权力的行使,也由此产生了第四种范式,即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
智能革命的内在要求是从物质到精神重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智能机器人乃至生物型智能机器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引导、约束和规范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因此,任何让人文关怀作为评判技术、社会及自然的出发点,以及如何重建自然-社会-技术-人文高度纠缠并整合发展的社会,是极为关键的问题。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对许多传统企业有很大冲击,但一些高科技企业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包括现在的网络会议,对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很大影响,这其实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传统观点提供了现实基础,也有助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可以找到很多新的资源,比如说人成长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形态,马克思原著里面关于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这是最简单的。第二个阶段是物质层面的,形成了普遍社会的物质交换,这是物的满足。第三个阶段,就是以共同的社会财富为基础、共同的社会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需要人文与科技同步发展。同时,也是当下我们研究共同富裕必须要加入的一个维度。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共同富裕一定要加入精神方面的富裕。只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得以实现,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栏目主编:王多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成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