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用malloc分配内存大概是微秒级别,高并发低延迟系统的关键路径上,要慎用malloc/new,特别是在线程数量很大的情况下。
给一个测试数据:linux 64位系统,标准库malloc,单线程,gcc开O3优化,分配的size在4M以下随机,平均每次分配大概0.1-3微秒,具体数值跟分配行为有关,跟分配后是否free有关。
多线程下的malloc性能开销,我没有测,应该会比单线程下差很多很多。
微秒级的执行时间是什么概念?一般而言,简单的函数调用,里面做个加减乘除+拷贝几十个字节+逻辑判断,应该是几十个纳秒级别,由此可见,malloc/new调用是比较慢的。
我们来看看doris是怎么做内存管理的,推测这个方案是从某个开源库借鉴(chao)过来的,any way,性能不错,值得研究。
系统配置器(system_allocator)
块配置器(chunk_allocator)
内存池(MemPool)
system_allocator的作用
屏蔽了动态内存管理相关的底层系统调用和标准C/Posix编程接口
chunk_allocator是怎么工作的?
chunk_allocator是system_allocator的上层,会使用system_allocator的allocate/free接口申请和回收内存块。
chunk_allocator是MemPool的下层,提供allocate和free接口供MemPool使用。
chunk_allocator主要是减少了多线程竞争,chunk_allocator维护core_num个ChunkArena对象,该对象内维护一个chunk_list,为size=2^n的每个块维护一个free list,内存申请的时候,会对请求的size向上圆整。
因为每个core都有一个ChunkArena对象,所以上层应用代码申请内存的时候,先获取代码正在哪个核上执行,从而找到对应的ChunkArena对象,再通过size找到对应的free列表,再从该free list上摘除一个块。
多个逻辑线程依然可能调度到同一个核上执行,虽然多个线程不会在一个核上同时执行申请动态内存,但多个线程在一个核上交错执行(申请内存)的情况,依然会引发对free list的数据竞争(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这时候只需要用test_and_swap原子操作不停尝试就行了,如果尝试一定次数还不成功,则执行线程主动yield,让出CPU,从而让另一个在该核上执行内存分配的线程有机会继续执行,进而修改atomic_flag,然后之前yield CPU的线程被重新调度执行。
TAS(test and swap)是很快的,且冲突概率变得非常小(因为每个核都有一个atomic_flag,不会所有线程竞争一个锁),这样的免锁设计,让分配内存变得很高效。
chunk_allocator也做了一层cache,通过chunk_allocator::free释放的内存块,并不一定会真正调用底层的free,只在预留size超过限额的情况下,才会调用system_allocator的free(),这样进一步减少了对系统底层动态内存管理相关API的调用。
chunk_allocator是单件,唯一实例。
咱们进一部分分析MemPool的设计,先给一张MemPool的图:
MemPool设计
MemPool的作用
内存池在system_allocator/chunk_allocator/MemPool的层次结构中,位于顶层,它依赖于下层chunk_allocator,间接依赖system_allocator,下层的类不反向依赖于MemPool。
先说Chunk和ChunkInfo。
Chunk就是底层接口单次分配的内存块,Chunk持有内存块首地址data,内存块大小size,以及分配的时候执行线程在哪个core上执行。
ChunkInfo包含Chunk,同时多了一个int allocated_size,这是因为,为了减少对
system_allocator::allocate()的调用次数,所以单次分配的chunk会比较大,几K,几十K,甚至XX M(兆),这个大的size记录在chunk->size上。但是,上层应用一次分配的内存可能比较小,几十字节之类,所以,该chunk还有多少字节可用(已经使用了多少字节),需要有一个记录,这就是allocated_size,相当于一个游标,每次从该chunk分配x字节,那就把allocated_size这个游标往增长的方向移动x字节(实际上会考虑到对齐)。
所以,对
system_allocator::allocate()的调用,相当于批发进货。对MemPool::allocate()的调用,相当于零售。效果上,就是减少了底层API的调用频率,减少了多线程竞争。
MemPool持有一个next_chunk_size,它表示下次调用ChunkAllocator分配接口allocator的时候,需要分配多大,它被初始化为4K,下次分配的时候,会增加到8K,当然如果下次申请的size大于8K,则会取max。
next_chunk_size会一直增加,直到触达最大配置值,这样的设计,目的还是为了减少底层分配次数。
每次ChunkAllocator::allocate()都会返回一个Chunk,进而包装为ChunkInfo,被MemPool管理起来,所以MemPool会有多个ChunkInfo,用chunk_index标识chunk。
MemPool记录一个current_chunk_idx,这个idx记录了上次成功分配的ChunkInfo,下次分配的时候,先从current_chunk_idx指向的chunkInfo里尝试分配,如果该ChunkInfo的剩余内存空间不够,则会查找其他ChunkInfo,直到找到能满足分配请求的ChunkInfo,如果现有的所有ChunkInfo都不满足,那就走ChunkAllocator的allocate,并把新申请的Chunk,放入ChunkInfo list。
MemPool不支持单次分配的内存free,但是支持free_all,这会free该MemPool的所有Chunk。
MemPool::Clear()接口不会真正free Chunk,而是会重置allocated_size,复用原内存chunk。
一个细节,关于ChunkAllocator,分配的时候,会首先从线程运行的core上的ChunkArena分配,如果没有合适的,会从其他Core的ChunkArena里分配,再分配不到,才会从system_allocate,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内存cache量。
我们做内存池有几个目标
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几点,慢慢体会该内存池的方式,是如何做到的。
很多人会质疑内存池的必要性,我只能说,如果线程很多,并发很大,时延要求也高,那可能真的需要加这么一层,不信你可以去测试一下。
不过,所有的方案都有缺点都有优点,都需要通用性,专用性,性能,效率,内存利用率等各个方面做出权衡,要结合业务,结合上层代码来定制。
Nginx,clickhouse的内存管理方案也不错,读者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