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码农翻身刘欣
来源 | 码农翻身(coderising)
IBM有个传奇故事,说一个人毕业时被迫进入了一个偏冷的部门:大机部门。
大机即IBM的大型机(mAInframe),特点是性能超强,稳定性巨高(7个9),价格吓人,软件硬件自成一体,没多少人会的那种,国内主要是银行在用,保存我们的账户信息。
大家认为他很不走运,进入了极其小众的行业,同行极少,没有多少人会,网上没人交流,学会东西出来一点儿用都没有,万一大机市场不行了,他绝对会失业,真惨!
可结局出乎意料,人家在大机的领域耕耘了几十年,度过了大机在中国从兴起到衰败(其实现在也没有衰败)的完整过程,然后舒舒服服地退休了!
这个故事真假未知,我听了以后挺羡慕他的:
这个冷门领域门槛高,竞争少,收入高,经验可以积累,没有35岁危机。
拿着IT界的收入,享受着如同编制般的稳定,实在太爽了。
我也一直在寻找类似的领域,但很难找到,因为现在技术变化太快,太容易过时了。
如果把标准降低呢?不要那么高的收入,经验可以积累,越老越吃香就行。
这让我想起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Bruce Eckel ,今年65岁。
上个世纪80年代,Bruce Eckel开始用C++编程,当时资料很少,他不得不通过C++ 预处理器生成的中间 C 代码来努力理解语言特性,非常痛苦。
但是从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剖析一门语言并且看到它的本质。
80年代末,他就写出了《Using C++》,《C++ Inside & Out》等书籍。
1995年,《C++编程思想》问世,奠定了Bruce在业内的地位。
然后他转向JAVA,98年又写了更出名的《Java编程思想》,建立了世界级的影响力。
1997 年,Bruce 创立MindView, LLC.并担任总裁,该公司位于科罗拉多州,专注于在编程语言和软件系统设计方面提供培训和咨询。
Bruce现在的生活就是:
1. 写作
包括博客和书籍,除了前面写的书,还有《Atomic Scala》,《Atomic Kotlin》,他的新书《On Java》中文版刚刚出版。
2. 飞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
Bruce 对旅行要求很高,他认为这是巨大的机会成本,他在网站上事无巨细地列出了主办方要支付的费用:如从 Crested Butte 开车往返丹佛,丹佛机场酒店的住宿费用,停车费用。
国内的话一定要直飞航班,出国的话要商务舱,因为这样才能休息好。
但是他并不要演讲的酬金,只要能支付差旅费就行。
3. 自己组织活动
他组织了一个叫做Winter Tech Forum的活动,每人750美元,最多45人。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让人羡慕?
第二个人是Robert Martin , 人称Uncle Bob,今年70岁。
Bob大叔1971年开始编程,那年他才19岁,用汇编写工会记账系统,后来用C语言写各种古董级软件。
1983年,他开始对C++和面向对象感兴趣,读了书以后就.NETnews上参加辩论,就像今天大家在论坛中上掐架一样。
整整两年时间,和几百人讨论最佳的语言特性和最佳设计原则来缓解工作中的各种不爽,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叫做SOLID的原则逐渐成形了。
SOLID后来被无数人引用,光是公众号文章不知道写了几千遍。
Bob大叔在Netnews的辩论引起了两个结果:
1. C++ Report杂志邀请他写稿,走上写作之路,后来成为杂志主编。
2. 引起了Rational公司的注意,被挖去做ROSE的开发,见到了自己的偶像Grady Booch (UML三巨头之一)。
也是在1995年,在Grady的帮助下,他写了第一本书《Designing Object-Oriented C++ Applications Using Booch Method》。
这本书在国外非常有名,很多人等着他出第二版,结果等来了一本《敏捷软件开发 原则、模式与实战》,这也是对我个人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
Bob大叔此时已经进入了敏捷开发的阵营,是敏捷联盟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他又写了《架构整洁之道》、《代码整洁之道》,全是精品。
和Bruce Eckel 类似,Bob大叔也于199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Object Mentor,在全世界做面向对象的设计和架构的咨询。
现在Bob大叔主要讲这些课程:
测试驱动开发和重构
高级测试驱动开发
Clean Code
Clean Architecture
SOLID 软件设计
Bob大叔的日子过得也是轻松又惬意,让人羡慕。
这两个人,一个在编程语言领域内深耕,另外一个在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领域深耕。
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Bruce 在38岁的时候写出了《C++编程思想》,Bob大叔在43岁时写出《设计面向对象的C++程序》,各自奠定自己的IT界的地位。
随后他们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启了咨询和培训服务,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并且还可以一直持续下去,除非他们不想干或者老得干不动。
这是不是会给我们一点儿启示?
有人肯定会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大神的例子不具备代表性。
其实我觉得,IT市场足够大,当不了Bruce和Bob大叔那样的大神,还是很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小神”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主要做敏捷咨询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她在这个领域有深厚的积累,沟通能力很强,在一个个的实施的案例中,不断积累和成长,越来越厉害,把自己的影响力建立了起来。
总之,像大型机那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IT的路很宽,不一定非要在写程序这棵树上吊死。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能不能缓解一点儿大家的35岁焦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