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是一个集书评、影评、乐评等评论及兴趣交友、小组于一体的新型网络社群,受到了无数文艺青年的喜爱。豆瓣三大主要模块是记录分享、发现推荐、会友交流,也是豆瓣网站对用户站内指引的路径。豆瓣中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用户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会自动上升,从而提升了用户信任度,使其在众多同类平台中脱颖而出,也使其成为新媒体人争先入驻的平台之一。那么,新媒体人如何做好豆瓣运营呢?
豆瓣常用的功能有广播、日记、豆列、豆瓣小组、豆瓣小站、书影音。广播相当于朋友圈,很多人不喜欢发朋友圈,但是喜欢到豆瓣里发广播;日记就相当于知乎的发文章,但是豆瓣日记可公开可私密;豆列就是收藏夹,把自己喜欢的一切东西收藏起来;豆瓣小组相当于贴吧,或者高配版的微信群、QQ群,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里面分享经验和知识,讨论自己的观点;豆瓣小站相当于知乎专栏,作者根据一个类别在其中发布文章和讨论。
在豆瓣运营,建议作者将公众号信息放在个人介绍,但是不能放二维码,不利于编辑推荐。
写书评/影评:在豆瓣中书写热门书籍或电影的书评、影评,随着电影的热播、书籍的畅销,作者的个人影响力也在不断扩散。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在豆瓣看影评和书评。
写豆瓣日记:作者通过书写豆瓣日记,并将日记分享至其他社交网站,来增加个人影响力。保证一定的日记更新频率,或者广播要及时更新。建议平时可以写一些感悟或者名言警句发布到豆瓣广播中,并保证每周至少3篇日记。
话题广场:每天都有很多话题在热议,各个领域都有,就像知乎的热门问题一样,但话题又不仅局限于问题。通过参加话题广场的活动,促进个人品牌的扩散。
豆瓣小组:豆瓣小组是提升个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作者可以搜索跟自己领域相关且比较热门的小组申请加入。加入小组后,可以在小组里发帖进行话题讨论,也可以回复别人的帖子。在小组里发帖,可以写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输出高质量的文章,并尽量获得管理员的认可将其置顶,从而极大提升个人影响力。
豆瓣上的自媒体人都非常厉害,但同样也很低调,在那个没有自媒体人的概念更没有自媒体概念的时候,撑起了豆瓣社区。现在,微博、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很大程度把豆瓣的流量给分流了,并且由于豆瓣本身管理层的问题,他们并没有很有动向或者很有动作的把一些流量事件来打造好,甚至没有给这些自媒体人更广阔的发展的空间,所以很多段子手都跑去了新浪微博。虽然现在看豆瓣的pv量波动不是很大,甚至下跌幅度不高,但是实质上小组(社群)活跃度几乎已经损失了大半,主要的流量落到了豆瓣电影身上。
豆瓣电影目前就相当于互联网电影KOL网站,而同类的时光网就没有豆瓣好,因为来自豆瓣的影评更加精彩。
现在的豆瓣小组都在尽量地转型,都想把最后的流量分流到微信或者其他的入口,做小众文化的话,或许可以尝试一下。豆瓣在黄金时期没做好自己的特色,东西太多,结果别人专攻它的某一方面,像陌陌、喜马拉雅FM、闲鱼等等这些都比它过得好,豆瓣电影成了目前豆瓣存在的最好一个理由。豆瓣网站产出的电影影评会比一些中庸的影评更加精彩,所以能成为各大电影的指数标杆也是有根据的,主要还是人群的品味略高,并且对小鲜肉的脑残倾向低,出来的影评客观公正,并且有一定的阅读和审美价值。
精细化运营:就是通过用户分层,对不同需求的用户匹配不同的服务和内容,从而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完成运营中拉新、促活和激活的工作。
用户分层:像我们社会阶层一样,可分为普通大众、中产、精英、富豪。用户分层是进行用户高效管理的一种方式,即对用户群组进行划分,通常用来描述用户在产品上所处的状态。最简单的就是电商社群,一些商家会把消费满5万的用户拉到一个微信群,把消费小白建立另外一个群,而在不同群之间,发不同的优惠券。
用户分层的作用:根据各个层次用户群体的不同,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制定出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避免浪费。
大致有六类种子用户,基本上覆盖了主流的创业项目和获取种子用户的意图。每类用户对应不同的特征,对应对种子用户不同的需求,反映在运营数据上对应不同的KPI和不同的数据。所以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六类分别是:建设型种子用户、验证型种子用户、扩散型种子用户、社群型种子用户、营销型种子用户和数据型种子用户,每个都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建设型种子用户:一般适用于大型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社区,UGC社区对于种子用户的诉求,是希望种子用户能够拥有UGC素质(内容生产能力和活跃社区氛围的能力),能够让网站具有一个很好开始的氛围。这种建设型种子用户需要保证一定的原创内容的质量。
豆瓣在早期其实是有非常非常棒的社区氛围,豆瓣最早期是以“书”为主的网站。作为这样一个网站来讲,要获得高质量的,或者多元的的对书籍的品味和书评其实并不容易。具备两个属性:第一,他们擅长并习惯编写长文,第二,他们对读书都具有丰富的品味和高质量的读书诉求并且非常多元化。这使他们成为豆瓣早期建设型阶段种子用户非常好的来源。
知乎的早期发展,是建设型种子用户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像知乎这样的社区一定需要高质量的回答,其实这是在知乎形成的一种非常逗的、吐槽型回答和做知乎日报之前那一段时光。直到现在知乎上还有那种相当长的图文配合的回答新媒体人如何做好豆瓣运营https://www.aaa-cg.com.cn/xmt/2926.html。这个氛围的建设非常不容易,在知乎早期是通过邀请制来实现这种氛围的。知乎早期是一个邀请制社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来回答问题,这个邀请制直到现在还一直在影响知乎。用户提出问题,邀请人来回答,受邀的人一般都会非常严肃的对待这个事情。所有这些东西是要去了解你的用户在什么地方,接下来要去做的其实是死磕,用户获取的手段就是耐性好不好和下工夫深不深的问题。
很多二手社区都栽在这个事情上,上面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化妆品、衣服、很烂的很破旧的手机等导致上面的氛围很糟糕。所以我们早期就强调建设型种子用户的获取。对我们来讲,对于好的物品有好奇心,有审美能力并且想获取好的物品的人是我们种子用户的一个来源。
刚所说的建设型种子用户的诉求是构建一个UGC氛围,那么验证型种子用户其实就是看这个需求是不是存在。许多验证型种子用户的例子更多的来源于电商领域,特别是垂直领域的产品。需要去做的就是验证这个市场够不够大,当然商品要卖肯定能卖出去,重要的是能卖出去多少,转化率有多少,他的市场需求是小众需求还是大众需求?所以验证型种子用户的核心点在于所找用户的范畴。去获取核心的KPI,最重要的东西就是UGC的数量和质量。
验证型的种子用户:获取种子用户之后需要大量验证二次购买率,尤其是电商类,它决定了这批种子用户获取的成不成功。在这要强调的是,如果二次购买率太高,那一定不成功,因为很少东西有特别高的二次购买率——要么是你的促销做的太狠了,要么是种子用户找的不对。验证型种子用户很像许多问卷型咨询公司去找咨询样本,你的抽样样本必须足够有代表性,足够有广泛性才行。所以,验证型种子用户的获取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扩散型种子用户:对于许多社区都想找到这样的用户来帮助实现影响力。但获取这样的用户本身难度特别大。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认为扩散性种子用户和KOL是一样的。首先KOL是付费的,他并不是喜欢这个产品、主动帮你做一个推销员的角色,而是卖自己流量赚钱。所以他们和扩散型种子用户有很大区别,扩散性种子用户真的能实际跟进,而KOL使用你的产品则是一次性的,用一次就再也不用了。我们后期讲的营销型种子用户都是这类特征,他们并不会持续的帮你扩散你的产品。小米初期并没有找几个名人大佬、找几个明星来做你的种子用户,而是找了刷机圈里面,可以持续的向小米提出要求、持续的和它互动的用户,这样才能在各个论坛里获得流量。关键是看社群成长。就像雷军说的,前100万用户不花钱,如果你真的没花钱,又找到前100万用户,说明你做得对。
数据型种子用户:这种类型种子用户很特殊,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能力。为什么叫数据型种子用户,通俗来说就是你非常明白某个项目在某个阶段需要的“数”。说白了,创业者是要吃投资的,每一期投资人其实就是看一些核心的数据,或者是你自己讲给投资人的故事和逻辑就是建立在这些数据上的。
社群型种子用户:最直观的验证方法就是活跃度。如果真的是有身份认同,那活跃度就会比其他社群高得多。
营销型种子用户:营销型种子用户就是找一帮KOL。大家平时也会用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真正的KOL影响力其实有限,他们能吸引人来到这个地方,却不能吸引人留下来。能够吸引人留存下来的良好路径,是那些扩散性种子用户,他们往外走,吸引用户进来。所以如果你的社区是需要良好口碑的话,那你需要运营的是社区型种子用户,而非KOL。
社群型种子用户:这类种子用户需要用户之间彼此识别身份,也就是说我必须知道加入这种社区的人和我是一个身份我才愿意加入。这样的社群有两点:第一点是锁定身份,第二点是找到这些人。一般来讲社区都具有很强的邀请机制,这个邀请和知乎上的邀请还不一样,知乎的邀请是筛选用户的能力,用户需要有UGC的诉求;社群的筛选是希望用户有一种身份。
新媒体人如何做好豆瓣运营?想要做好豆瓣平台这样的社区运营,一定要意识到每个圈子的身份差异,不同的圈子,不同领域的关注者要找到核心的人,做好筛选,分析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关注点,分析头部作者受欢迎的点,再掌握专业的新媒体运营技巧,以及豆瓣平台运营规则,做好豆瓣运营也就没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