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浏览网页出现“404错误 ”时,大家都知道这表示该网页出现了访问错误,也就是页面丢失。其实,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电脑的发展比大家想象中的要漫长很多,在它刚开始起步时,完全没有现在这么火爆,当时是需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才能够把信息传到其它机器上~
1981 至 1992 年,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及联合开发者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在 CERN 工作期间,创建了一个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浏览及传递信息的新系统。为响应不同的请求,他们必须手动分配文件,并通过网络加以传输。若在数据库中没有找到请求者所需要的文件,或是由于请求者写错了文件编号,他们就会得到一个“room 404 : file not found”返回信息。
为什么是“404号房”呢?当时,蒂姆和罗伯特在四楼办公。据称,万维网的中央数据库就在同一楼层的 404 号房间里。也因此,“404号房”作为世界上第一台网络服务器的所在地,即万维网的发源地,也就充满了令人遐想的传奇色彩。
但是后来,罗伯特·卡里奥打破了「404 页面因 404 号房而得名」的流言。因为CERN 的四楼根本就没有 404 号房,四楼的房间号实际上是从 410 编起的,且逐渐递增的。但是为何要用“404”表示错误代码?至今这两货都避而不谈。
后来,身为互联网创造者的Robert Cailliau曾经解释起初为新系统编写代码时,不能浪费太多时间检测错误地址访问的要求,不然服务器就要记住太多信息,会浪费太多资源,现代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用64K内存编程是什么感觉!为了避免错误地址访问,程序员们就想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指定错误类别的数字范围:在HTTP请求3位的返回码中,4开头的就代表是客户错误,5开头的则代表服务器端错误。
“404错误”信息通常是当目标页面被更改、移除,或是客户端输入页面地址错误后显示的页面。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的用“404”代表服务器未找到文件的错误代码了。而在中国,“404错误”有了更多延伸意思,既可能是网页不存在,还可能是内容非法,或是内容创作者主动删去。
作为一种标准的HTTP返回代码,"404"被用来表示网页服务器HTTP的响应状态。然而,对于其历史来源人们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引人探寻~
有人猜测,或许跟“404航班”有关:
1989 年 8 月,巴基斯坦PK404 航班起飞没多久就失踪了。专家认为该客机已在喜马拉雅山坠毁,但直至今日,人们也没找到飞机残骸;404 航班找不到了。
1990 年 10 月,蒂姆·伯纳斯·李为了开发客户端程序(即浏览器/编辑器,将其称之为万维网),开始在新配备的 NeXT 电脑上编写代码。
1990 年 11 月,意大利航空公司 404 航班于瑞士苏黎世机场附近的魏阿赫林地坠毁,机上 46 人全部遇难。而魏阿赫跟互联网诞生地 CERN 只相距 150 英里左右~
1990 年 12 月,世界上第一个网站 nxoc01.cern.ch 诞生了。
或许是“404航班”的灾难性事件,即所谓的「祸不单行」,深深刻在了这两货的潜意识里,也就莫名其妙催生出了“ 404” 的状态码。当然,这也只是假想,至今也无人证实。神秘的“404”,或许永远也不会揭晓真相~
如今,“404 ”已成为世界各地突显各种未知事物的、有影响力的符号。
比如:你知道警察经常用 404 指代「未知的麻烦」吗?
可能大家更偏爱一些非理性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吧,因为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就各自猜测,越来越神秘化,慢慢“404”也就成了“谜题”和“虚无主义”的代名词。比如:神秘的404房间等。
就连中国也有神秘的“404”之地——核城。曾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无论是在纸质地图,还是电子地图上,都找不到它~这座城市位于甘肃的一片沙漠之中,建于1957年。
尽管这里环境恶劣,城市也不大,但这里却是中国核工业的起点,拥有中国第一个军用核反应堆。这里的一切都是需要保密的,因此,为了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自给自足,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都聚集于此。这里虽小,但五脏俱全,甚至连监狱都有。
在这样一座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城中,人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造出原子弹。不仅要顶着最艰苦、最恶劣的条件,奉献自己的一生,还要承受着可怕的核辐射。“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就是这座城市的口号。
现如今,核试验早已暂停,这个地方几乎已被废弃,背后的一些秘密也逐渐被揭开,甚至,地图上已经可以搜索到404城了,但这里,仍然不允许外地人随意进出。无论何时,这些伟大的英雄们,都仍然值得铭记,值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