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是指利用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技术构建的、以代码形式运行的、具有多种人类特征的外观特征等多种人体特征的组合。广义上的虚拟人、数字人、虚拟人物是指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的拟人化图像。
数字虚拟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3个阶段。
1.手工绘制
手工绘制出的虚拟人,技术不成熟,仿真程度比较低,和真人相差比较大内容制作效率也比较低。
2.真人驱动
主要应用在影视娱乐行业通过摄像机将真人的作采集处理,计算机计算处理后赋予虚拟人。
3.AI驱动
通过计算机进行合成虚拟人的行为与真人相差不大。无法与真人进行情感交流。
数字虚拟人按角色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功能性角色、社会性角色和陪伴型角色。
功能角色主要靠技术驱动,例如:虚拟助手,虚拟客服,虚拟导游等。
社会性角色主要靠价值驱动,例如:虚拟主播,虚拟教师,虚拟医生等。
陪伴性角色主要靠情感驱动,例如:虚拟宠物,虚拟家属,虚拟伴侣等。
虚拟人发展环境
1、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股部分发布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规范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比如推出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助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政策为主导吸引众多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布局和投资,加快行业的落地速度。
2、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增长,据北京研精毕智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增长了一倍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以元宇宙为首的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势头显著增强,同时也在引导虚拟数字人等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总体产业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环境
在政策和市场资本的双重驱动之下,近几年我国虚拟数字人等产业链逐步成熟,同时开始向上下游环节不断延伸,随着底层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虚拟数字人行业技术加速落地,与传统产业进行不断融合,结合各种形式为观赏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数字虚拟人多领域渗透
服务领域:商场、旅游等领域的前台、讲解员、形象大使等。
教育领域:虚拟教师,课程辅导等。
公共领域:虚拟人安保对人流密度实时监控,提前预判等。
营销领域:虚拟人生动的营销模式增强消费者体验。
文娱领域:新闻播报、游戏讲解直播带货、虚拟演出等。
其他领域:会展、家庭等。
数字虚拟人面临的挑战
受技术的影响,数字人其实还很难做到无限接近人的真实自然,因为目前AI技术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所以,数字人虽然外表像人,但是其内核远还没有达到一个真人的状态,或者说接近真人的状态。比如数字人在自己的表情管理、感知互动上,其实还缺乏很多的亲和力。
前而言,许多虚拟数字人没有做出差异化。目前许多虚拟数字人公司都是基于UE5等开源技术进行开发应用,很少有公司具备碾压性的技术优势,大部分都只能在内容、运营、创意上“换汤不换药”。量子匠星(专注于打造虚拟数字人的国内企业)创始人王博轩认为,目前虚拟数字人的最大问题是深度不够,价值认同不足。把图片变成虚拟数字人,不过是一场昂贵的秀,本身并没有意义。
成本问题。制作一个虚拟数字人的成本非常高。洞见研报显示,虚拟数字人制作客单价在百万元以上,更高精度的虚拟数字人成本甚至达到千万级。以抖音美妆达人柳夜熙为例,其制作企业创壹科技CEO梁子康表示,柳夜熙仅制作投入就在百万元级别,而第一条柳夜熙的短视频成本约几十万元。超写实虚拟数字人视频每秒的成本都在万元区间。可见虚拟数字人的前期投入成本极高。从最初的设计到3D建模,再到AI技术的投入,虚拟数字人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都非常高,而每个环节其实都需要重金砸入(实际上每个环节现在都是烧钱的阶段,尤其是针对AI技术的投入)。此外,数字人制作成本主要取决于AI算法的突破。AI算法的突破能够显著帮助降低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成本。
未来随着元宇宙的进一步推进,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让人“分不清”。虚拟世界易使人产生身份错觉,造成虚拟数字人使用中出现伦理秩序“灰色地带”,引发“换脸”风险、“永生”风险、“道德”风险,对伦理秩序提出更高挑战。同时,因虚拟数字人不是法律主体,其形象IP、故事IP、品牌IP的权利归属尚处法律空白,易引起版权纠纷、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如首位“超现实”AI艺术家艾达可以完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但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