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已于6月24日至26日顺利完成。今年全市共有22.4万考生(含初二、初三)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专家指出,2023年北京市中考试卷坚持立德树人的命题指导思想,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体现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实现考试的育人功能,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
6月26日,参加学考的初二考生完成最后一场考试后走出考场。
分析试卷,对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那么,2023的中考试卷又释放了哪些信号?一起来看↓↓↓
坚持立德树人
倡导五育并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考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引导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比如 语文试卷中的议论文阅读文本紧扣吃苦耐劳话题,关注青年成长,指引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材料涉及黄文秀、“科技小院”的学生、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等事迹,展现了青年人的参与担当,突出了革命文化的当代表达。“阅读这一内容,学生能真切感受革命传统对当代青年的滋养,从而思考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连中国说。
数学试卷的命制选取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素材。据北京教育考试院试题专家北辰介绍,数学试卷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试题中,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第1题以2023年全国冬小麦收获情况为背景,考查科学记数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第16题以木艺艺术品加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对加工时间进行合理优化,考查学生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过程,体现劳动中的数学;第23题以舞蹈队选拔参赛为背景,结合实际问题中的数据,根据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数字特征意义的理解,体现体育活动中的数学。
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的第20题,以“路,便捷通行,指引方向”为题目导引。据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高级教师范海红介绍,题目第一问的素材从中国路,“桥”见贵州到跨海通衢、峡谷“天路”到打通天山,体现了跨越山海四通八达的“中国路”。通过“路,便捷通行”,在做题中引导学生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到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为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和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第二问以“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勇往直前,阔步前行”为素材。通过“路,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在做题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团结奋斗的实干精神,做自信的中国人。
助力“双减”落地
引导教学回归教材
2023年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二年。 中考试题充分依托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或选用素材,引导教师用好教材、教学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利用教材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解决试卷中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落实“双减”以学定考的要求。
据北辰介绍,化学试卷中取材教材课堂原型活动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30%,化用教材素材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40%,活用教材原理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30%。
在物理卷试题中,有20余处的素材源于教材。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教师梁学军表示,这些素材又不完全同于教材。试题从问题情境、问题创设、拓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改变,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6题、8题、17(1)题、19题、20题、21题、23题等,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双减”精神。
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的第6题,“牢记长辈的嘱托,把红军墓看好、守好”的故事也取材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阅读感悟”栏目。“这道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核心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在思考中增强文化认同。”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师蒋凤表示。
渗透新课标要求
彰显素养立意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3年北京中考试卷渗透新课标,试题命制以素养立意为导向,命题过程注重新课标提出的“创设情境”,旨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体现出的学科素养。
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赵文娟看来,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考试评价应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据她介绍,英语试卷中的文段表达题目①侧重关注语言的交际性和语用功能,考查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去完成“邀请”的交际,同时将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题目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描述并反思“社团活动带来的成长”,引导学生积极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两道题目都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融合语言、思维与文化去综合表达,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赵文娟说。而在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李珍珠看来,文段表达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均为校园生活,是学生在真实学习和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无论是题目①的毕业之前为学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还是题目②描述的社团活动,学生们都有相关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均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真实发生。新课标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数学试卷历来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陈俊介绍说,“试卷从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和数学情境等方面入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搭建起数学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陈俊以25题为例展开介绍,“该题以‘清洗某种含污染品的节水策略’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思考、表达、解决、阐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凸显北京特色
联系关注科技前沿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北京中考试题紧扣时代,立足首都发展,展示新时代北京发展的辉煌成就,通过鲜活素材引领学生感受北京发展变化,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目一以学生生活的北京作为写作素材,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对于作文题的设置,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高级教师谢守成表示,该作文题素材以“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为总括,进行了三方面非常充分的引导:“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学生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典型历史建筑的理解、参加活动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出发形成相关检索,接着以“翻看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推动学生思考过程的充分展开,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自己对于北京热爱”的情感,在写作的历程中沉淀和熔铸“因北京而自豪”“为北京而奋发”的精神。
“我国‘风云三号G星’气象预测的精准度”“神州15号宇航员在2023年6月4日安全返回地球”“中关村论坛发布的科技成果”……这些都出现在了2023年北京中考试题中。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考试题也紧扣时代脉搏,选取其作为试题素材。北辰指出,物理试卷多处涉及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境。第24题以“云中探秘问苍穹”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轨气象卫星家族中的新成员——风云三号G星为实现精准预报降水所做的突破,在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学联系科技前沿,关注科技发展。
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从解题到解决实际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领域受到了较大冲击。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使得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也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 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在2023年北京中考试卷中,对于这方面的考查也显得非常突出。
物理试卷第26题创设了自制浮力秤的真实情境。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白晓豫表示,这道题设置了分层问题,将学习任务与适切的问题情境有机融合,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提供了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教学从“解题”转向“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试卷的第27题在命题结构上有所创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侯海全指出,该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图形运动变化的全过程,猜想、探究其中的不变关系,思考并推理论证自己的猜想,考查了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文字:张广林 常悦
摄影:付磊
编辑:姜思瑶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苏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