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2020年,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刘健 摄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住建部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断地扎紧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笼子,多策并举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建立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的联动新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
徐想 摄
倪虹介绍了前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情况:“海南省开始了行动,检查了711个房地产项目,其中有开发企业552家,中介752家,目前对于有违规行为的,责令企业、中介机构整改的有205家。深圳市对‘深房理’案件一查到底,对违规违法的嫌疑人也依法作出了刑事拘留处理。”
倪虹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落实《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要求,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
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是绿色生态原则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它的目标是让城市有更多空间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遇到极端降雨天气,我们还是依赖排水系统和应急措施。这几年下来,我们一共有30个海绵城市试点,试点区域效果非常好,能够应对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目标和效果。”
徐想 摄
黄艳介绍:“城市内涝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系统性体现在流域区域洪涝统筹体系、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制定了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在超标降雨的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功能不能丧失,到2035年,总体要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城市内涝现象。”
保障青年人和新市民的住房
青年人和新市民工作年限比较短,收入相对比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较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
倪虹提到:“国务院6月24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设计了五项基础制度和六项政策。”
五项基础制度明确了“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标准: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的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设定准入条件。同时,赋予城市人民政府更多的自主权,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房源。此外,还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六项政策一是完善土地政策,充分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土地、企业用地。二是简化审批流程。三是中央将对符合规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任务给予一定的补助。四是降低有关税费。五是对于改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执行民用水电气的价格。六是加强金融支持。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黄艳介绍了近年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情况,“2019年-2020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9万个,惠及1088万户居民。今年,计划新开工改造的老旧小区5.3万个,涉及居民900多万户,截至7月底,已开工建设4.22万个小区,涉及764万户,占整个年度目标的78.2%。”
黄艳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各部门、各地共同的努力下,目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实际效果看,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了水电路气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增加了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隐患,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下一阶段,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有条件的楼宇加装电梯、完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