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的形象总是爱用动物,还真不是随便选的。”
——非常解读
在互联网行业的“黑话”圈中,许多成功的公司,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以动物作为LOGO或形象的App。
因为这些动物形象深入人心,普罗大众也爱顺着杆子往上爬:叫腾讯是“鹅厂”,京东是“狗厂”,百度是“熊厂”等等。尤其是阿里系,因旗下“动物”品牌实在太多,干脆被戏称“动物园”。
虽然这只是坊间一句玩笑,也有不少员工开始以此自诩。不难看出,如今许多互联网公司从起名到形象都会打动物的主意。除了消费者对憨萌的动物更容易接纳以外,互联网公司其实还有更多的考量。
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被人记住
从原始时代起,人类就喜欢把动物作为自己部落、种族的一种象征,被推崇和信仰,这就是图腾文化。当社会发展至今,就变成了企业的logo,其渊源不可谓不久远。
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动物呢?
首先,动物相对于植物和其他物体来说,具备更好的识别性。互联网企业在创作一个logo时,肯定会对整个logo中核心形象进行美化,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动物即便再怎么变形,也很容易被人认出。
其次,动物天生就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中很容易就能提炼出符合企业塑造和描绘的精神蓝图,对于传播企业文化起到无缝对接。
最后,动物对于人类本身就具有亲和力,这有助于企业和消费者拉近距离,增加亲近感。
用动物的形象进行再创作,最终做成企业logo,显然比文字、口号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而消费者的记忆、使用和传播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甚至生死的最大公约数,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都穷尽一切办法培养用户粘性,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只动物。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独爱动物
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代先驱诞生时,取名和同时代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并无明显不同,要么是希望表现经营业务,要么就是强调中国元素。
但互联网行业在随后的发展中又区别于其他行业:进入门槛限制最低,规则最公平,竞争最残酷。而高强度的压力和考验下,互联网的创业者们不断刷新观念,起名字和设计形象的艺术性也不断上升,拉开了和传统企业的差距。
在大环境驱使下,大家的竞争策略会不自觉地趋同。就比如起名,互联网公司喜欢用叠字,喜欢朗朗上口,容易让人记住。
动物园化也是同理,只要在记忆和传播中占据领先优势,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并且在头部公司已经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后来者更加会不约而同的跟进这种竞争策略,动物园化既然已经获得成功,那就抢注各种动物,而寓意好、形象好的动物更是一种稀缺资源。
俗固然是俗,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会为这种随大流找到合适的借口:我们没有跟风,我们只是借鉴和致敬。
动物图腾也有文化禁忌
不过,也并非所有动物都适合用来做品牌logo,宣扬企业文化。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面向社会的,而社会本身就融入不同民族、信仰的文化差异,其中对动物的评价和寓意就有着许多截然相反的观点。
例如我国的国宝熊猫,是公认的憨态可掬的萌物,但在穆斯林国家和一些非洲地区却遭到排斥。
另如蝙蝠,在不少西方国家被看作是恐怖、死亡和不吉利的象征,甚至关于“吸血鬼”的传言都影响到了国内,如果现在将蝙蝠用在公司logo上,显然会令人对该公司产生不好的联想。
此外,非常小众的动物和绝大部分昆虫,都不太适合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形象。
试想,就算把一只蟑螂画得再萌再Q,也会让人望而生厌。
◆
互联网公司往往不怎么信玄学,可在给自己起名、设计形象的时候却往往会“信邪”,相对来说,选择动物似乎还比较安全。
其实这动物园化的浪潮也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之前互联网企业还流行过用水果命名,如今这些不过就是昨日重现。
说到底,蹭动物的形象和称呼不过就是面上功夫,互联网企业能不能发展壮大,和这些动物终究没有半毛钱关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