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注意力经济迁移和非接触式服务——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三驾马车
首先,雄厚的网民基础已是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高速公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2019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
而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据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移动互联网大国。有庞大的网民基础做支撑,5G商用蓄势待发,银行在数字中国战略引导下发展金融科技,依然是一门前景光明的“好生意”。
其次,注意力经济已经线上化。十多年前,人们乘坐电梯,因为“无聊”,注意力无处安放,电梯广告把“无聊”变成“注意力经济”,成就了巨大商机。如今的人们乘坐电梯,看得更多的应该是手机屏。其实,不光是电梯,现在大一点的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也从线下转到线上。“丢手绢”、“跳皮筋”和“霹雳妹妹”等传统游戏已然很难打动他们了。他们和大人一样,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也放在了电子屏幕前。
再者,肆虐的疫情,加速了包括在线教育培训、远程办公等非接触服务的发展,银行的非接触服务从行业的重视程度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银行数字化发展转型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一部手机是一个网点”的硬核条件已具备
手机银行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桥头堡,是各家银行不惜重金打造的综合化、线上化、开放化业务平台。它不仅要承载以前的线下业务,还将承载一个移动网点的职能。这是银行用户产生更大需求的阵地,也是银行深入探寻新成长空间的阵地。
平安银行原行长邵平曾于2014年就表示,“未来商业银行一个支行就是一部手机”,从那以后,“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网点”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认同。
从当下来看,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互联网基础是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高速公路,那么银行自身的硬核条件又有哪些呢?
首先,重点发展手机银行业务已成行业共识。在银行看来,手机作为人的重要工具,连接着众多场景的重要连接器。因此,手机银行在业务延展、下沉和创新方面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
近年来的银行年报中,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将“移动优先”定位为发展战略,攻坚手机银行功能优化和部分线下业务的承接能力。部分手机银行的功能已经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进化。比如,为了提升手机银行的转账额度,兰州银行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于今年新上线的企业手机银行,采用“手机盾”方案破解了移动端大额转账难题,最高可实现300万在线转账。
其次,移动端金融产品合规发展将促进手机银行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科技产品,市场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已经将支付技术产品认证扩展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确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并制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
有银行自己的积极行动,又有金融科技产品标准化等相关政策引导,手机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已不是太大问题。
再次,银行的部分市场环境在变好。从市场环境来看,互联网理财、网约车、购物等主要由互联网公司来培育和发展,但后来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网贷跑路带来的一系列道德风险,让网民们接受了一场较为彻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洗礼。而随着手机银行部分功能的优化和培育,已经有部分网民重回了银行的领地。比如转账免手续费,更快捷的互联网贷款服务等。
另外,随着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多维度合作的展开,金融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已经有了较大提升,部分业务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已经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
比如与金融科技公司在大数据风控模型方面的合作之后展开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甚至部分与扶贫相结合的银行电商业务等都对银行连接商家业务数据以及C端用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坐拥3.3亿户活跃用户,但促活依然有上升空间
今年7月,中国电子银行网联合易观发布的“手机银行Q2综合运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手机银行服务应用行业活跃用户规模为3.3亿户,环比增长3.8%。但就银行与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银行的活跃用户规模依然相当落后,互联网领域里,“赢者多拿”的法则还在钳制着手机银行活跃用户的增长。
虽然,在竞争方面,一个网点很难有多家银行的服务,但一部手机可以是多家银行的网点。但银行需要明白的是,在未来的竞合运动中,手机屏幕里的注意力是和所有金融相关应用的竞争。
当然,就促活而言,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获客和促活成本已经较多年前有较大提高。虽然行业的获客成本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大致算下来,现在的获客成本大约是5年前的3-10倍不等。
因此,手机银行要想培育和发展高频场景,需要更多借鉴新形式和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目前较为成功的电商促活手段,以及一些合规的大数据精准营销等。
所谓电商促活,是因为电商可以完成线上场景和企业业务及C端用户行为等线上数据的聚集,而这些数据不仅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行业预判行业发展趋势,资金需求走向,还可以帮助银行了解用户的个人信用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帮助银行优化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金融科技产品有着极大裨益。
而市面上较为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是原生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有着多年的线上化经营经验,对数据的价值利用和合规处理也有了很成熟的应用方案。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银行进行精准营销,拉新促活,还可以有效配合银行进行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的风控,防御黑灰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