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户力平著 东方出版社
对《北京晚报》的读者来说,“地铁站名掌故”这个栏目或许并不陌生。每当京城有新的地铁线路开通时,《五色土》副刊都会在第一时间介绍新地铁车站的渊源。近日,一部诠释北京400余座地铁站名的新书——《北京地铁站名掌故》面世,作者户力平集十年研究之功,为人们系统讲述那些北京地铁站名背后的故事。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条地下铁道竣工通车,1971年1月15日投入运营,从此,北京有了地铁,这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京城的轨道交通线路可谓四通八达,已成为人们出行最快速、便捷、环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而地铁所走过的地方,则藏着老北京说不尽的故事。地铁站名,就是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将古都的记忆留存。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所收录的地铁站名均为已开通线路(含暂未开通车站),按地铁线路编号顺序编排,每座车站的介绍包括站名、所属线路、所在行政区、所处具体方位、站名由来以及沿革、景观、风物、民俗、趣闻逸事等,每站一页,500字左右,并附有线路图及百余幅老照片,图文并茂,集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所谓“掌故”,一是文献有证可考的;二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来之有据”“有此一说”“坊间相传”,《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均引以为之。
北京地铁站的命名遵从“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并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在命名车站时很大限度地采用了许多老地名,甚至是几近消失的地名。有些地名听起来有些不够文雅,甚至显得俗气,如公主坟、褡裢坡、白堆子、泥洼、大井、土桥、九棵树等,但却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名。它们是历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记,接地气,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北京留下不多的历史符号。这些地名因何得名?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一一道来。
以老地名命名地铁站名,是北京地铁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记住乡愁”的方式,因为许多老地名已传承了几百年,尽管一些景观与风物早已消失,但人们对它们依旧眷恋。如今以“地铁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就是留住了北京文化的“根”。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编写的难度在于史料的收集。许多站名的历史沿革因缺少详实的史料记载,难以查寻其真正的发展历史。在各区(县)所编纂的“地名志”和地方志中,有些地名的记述也很少,纵然有也多是极简单的描述。而近十几年来出现的新地名,如天通苑、林萃桥、科怡路、万源街、星城等,均没有记载,难以考据。
为探寻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十余年来,作者集中精力寻找和查阅了大量史籍,收集了与地铁站名有关的资料,并寻访了每一座车站及周边景观,广泛采集史料。在此基础上,对收集、采录的文史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整合,编写成文。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所编写的地铁站名,大多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过,由于当时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每个车站只有200余字,有的甚至百余字,过于简单,所以在汇编成集时,作者进行了大量史料补充,同时对体例进行了统一,对一些文字进行了删改,由此使所写的内容更加系统,更加丰富。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不是地方志,而是一本介绍北京地铁站名文化的读物,只求简要,不求周全。它就像一位老北京人,以地铁站为“坐标”,向读者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独具特色,别有情趣。
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但尚无一个城市能从文史角度系统而全面地将地铁站名的历史与渊源汇编成集,公开出版,《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是首部。这本书可视为介绍北京地铁站名历史与人文的“简明读本”,不论是长居于此的北京人,还是偶作停留的旅行者,皆可以此作为探索北京的“独家指南”。下一次乘坐地铁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下一站,又将会有怎样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