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舞台上,最主要的人物非“春秋五霸”莫属。
但春秋五霸其中的人物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都有各自的“高光时刻”。
那么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个人,他们五个的实力谁又更胜一筹呢,他们在历史上又有哪些高光时刻,让我们在本文中一探究竟吧。
周平王迁去洛阳之后,西方的土地丢失,国力受到很大损伤,在这之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退,各路诸侯开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越王,现后称霸一时,历史上称他们为“五伯”。
这些号令天下的方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尊崇周王室,实则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弱小封国,成为事实上的霸主。
《荀子·王霸》谈论治国之道指出:以道治国则大安、大荣,以义治国能征服天下,以信治国能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而春秋五霸所建立的“高光时刻”,则引领了华夏几千载的风流。
齐国本为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姜小白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注重发展生产,率先实现了富国强兵。
又借周天子的名义,击败未按时觐见的宋国,和中原诸侯一起讨伐不听命的楚国,威震天下。
然而让后人最为惊艳的地方则在于:齐桓公以个人魅力,联络中原诸侯,不顾周惠王的阻挠,与失宠的太子姬郑会盟,利用国际舆论支持姬郑保住了王室第一继承人的地位。
周惠王姬阆宠爱少子姬带,想要废长立幼。姬郑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后,于是向母舅之国齐国求助。齐桓公听说外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储君之位也几若不保,非常气愤,决心以行动来稳定外甥的王位继承权。
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姬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并以诸侯群体的名义向天下宣布支持姬郑的周王室第一王位继承人的地位。
两年之后,周惠王驾崩,齐桓公汇集各路诸侯,派遣八国的大夫进入周朝,汇集在城门之外。
太子姬郑派遣召伯廖出城会见各国使节,然后将惠王之丧讣告诸侯。在诸侯们的支持下,姬郑嗣位,百官朝贺,是为襄王。
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借葵丘会盟之际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此举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之际首位为周王室所认可的霸主。
晋国作为周王室的股肱之国,地居中原,实力强大,西抑秦,东压齐,南败楚,威震天下。
晋文公姬重耳早年流历诸国,饱尝世间艰辛,即位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在“城濮之战”一举击败了当时最为强横的楚国。可是晋文公最为后世惊讶的举措,则在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周天子“请遂”。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姬带及其党羽联合戎狄,讨伐成周。王师大溃,周襄王逃奔至汜,并告急于鲁、晋、秦等诸侯国。
重耳为了增加称霸的资本,立即兵分两路出兵勤王。因为周襄王依赖晋国之力才得以平定叛乱,晋文公厥功至伟,于是就在宴会之上,向周天子提出了“死后使用天子规格的葬礼”的违制请求。
为了酬谢晋文公勤王之功,周襄王婉拒晋文公“请遂”的奏请,说:“上天降祸周朝,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但叔父如能发扬美德,改姓换代,一统天下,寡人也无话可说。”
周襄王虽然拒绝了晋文公的请遂要求,却将周王畿之内的阳樊、温、原等八邑赐予晋国。从此,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地区逐渐为晋国所有,晋国的势力进入河南,晋文公接受周王赏赐的土地,略带遗憾地回国去了。
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之后,天子势衰,齐、晋、秦、楚等诸侯大国兴起,其中楚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楚厉王、楚武王之际,“大启群蛮”,不断攻打濮人和蛮族部落,扩大了领土面积,实力大增,为楚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楚文王执政时期,攻击、降服邓国、随国等处于江、汉流域的姬姓封国,引发了周天子的不满。
到了楚成王掌握楚国大政之后,北抗齐桓,南败宋襄,隐约有霸主之势,并迫使周天子“赐胙”。周天子册命楚成王“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毋侵中国”,名震一时。楚庄王继位后更是励精图治,“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为了向中原扩展势力,以威逼晋国,号令诸侯,并赢得周王室的支持,鲁宣公三年(前660年)楚庄王派精兵扫荡了盘踞在雒邑西南的陆浑之戎,替周王室清除了一个心腹大患。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为了与周襄王争夺王位,曾率领成周附近的扬、据、泉、皋、伊、雒之戎发动叛乱,讨伐京师,并一度占领皇城,后周襄王依靠晋国和秦国的援助,才夺回天子之位,所以周王室对雒邑周边的戎人是非常担忧的。
但是由于戎族好勇斗狠,势力强大,周王室也无力制服他们,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有委屈藏在心里。现在南方的楚国派兵击败了陆浑之戎,替周王室出了一口恶气,周天子的内心无疑获得了复仇的快感,于是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代表自己去慰劳楚军。
天子特派尊使降临,楚庄王大摆筵席迎接王孙满,同时因为王孙满乃周王室有名的智谋之士,声名远扬诸侯国间,所以有鸿鹄之志的楚庄王在席间与王孙满开玩笑地问了九鼎的故事,双方进行了颇富戏剧性的对话,并载注史册,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楚子问鼎”背后隐含的是楚庄王对于方伯地位的渴求。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势力有所下滑,但他对楚国的认可以及周王颁给诸侯的策命,依然是楚国合法称霸中原的权力来源。
如果得不到周天子的册命,楚国将会陷入与晋、郑、齐、宋、鲁、卫等中原诸侯群体对抗的危险境界。楚庄王的目标在于建立霸业,并非要取周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
吴国为周王室的同姓封国,相传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之后,其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其统治核心。
吴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享誉一时,擅长铸造名剑。屈原的《国殇》中即有“操吴戈兮披犀甲”之语。吴国是春秋中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早期不与中原诸侯往来,余祭主政时,曾派自己的弟弟季扎出使鲁、齐、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学习礼乐制度,并与晋国结盟。
晋景公派遣巫臣出使吴国,并派出成建制的晋军到吴国,教授吴军“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阵在陆地上纵横驰骋。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的军事力量迅速提升。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采用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使楚疲于奔命。吴国国力鼎盛之际,先后灭亡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又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等周王室封国,使得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阖闾以孙武为将攻打楚国,攻下了舒,斩杀吴国流亡楚国的二位公子盖徐、烛庸。阖闾想要一鼓作气,长驱楚境,但是孙武认为民众疲惫不堪,不可立刻兴兵,应该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阖闾听取了孙武的意见,收兵回吴。一面积极备战,养精蓄锐;一面又听从伍子胥之谋,以“扰敌”“疲敌”的战术削弱楚国。到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国利用唐、蔡怨楚的情绪,三国联合,兵发汉水,共同对楚作战。
楚国也发兵二十万抵抗,双方隔水列阵。阖闾亲率三万吴军,以王族夫槩为前锋,督力大善战者五千人为前阵。双方列阵之后,夫槩欲战,阖闾不许。
夫概说:“大王已把军队委托于我,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还等什么?”于是带领前锋突袭楚军,楚军大溃。吴王阖闾见状也纵兵,五战五胜,直入郢都,迫使楚昭王出奔郧县
郧公之弟想杀死楚昭王,楚昭王又与郧公逃到随国避难。吴兵进入郢都后,伍子胥、伯嚭从墓中挖出楚平王尸体加以鞭打,以报杀父之仇。
此役使楚国元气大伤,同时也震惊了中原诸国,开创了新兴强国攻占方伯大国(楚成王曾获得周天子的赐胙,为方伯)都城的先例,楚国扩张的趋势受到制约。
此战之后,吴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强国。此后夫椒之战击败越国,艾陵之战击败齐国,黄池之会会盟晋国,具备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越国,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的封国,国君为姒姓,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非常古老。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面,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定都会稽,负责守护大禹的陵墓,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
越国在整个春秋之际都比较强大,齐桓公和其相管仲在讨论列国形势时曾感叹道:“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可见越国的军事力量一度威胁到齐国的安全。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开始在晋国的支持下崛起,与楚国相对抗。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
此后,吴越两国彼此征伐,互有胜负。吴王阖闾曾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苏州。越王允常后趁吴军伐楚之际,袭击吴国。
檇李之战,吴军战败,吴王阖闾伤重而亡。夫椒之战,越军战败,越王勾践被迫屈身侍吴。
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夫差急忙回师增援,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此后在吴越争霸中处于守势,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趁吴国大饥,一举灭吴。
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后,统率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周元王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
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当列国争霸,攻城略地之际,勾践以方伯为己任,尊崇周王室,调停列国纷争,并把越军攻取的土地分给鲁、宋、楚等国,赢得诸侯的拥护,虽然与即将步入“战国”时代灭国绝嗣的大势不太符合,但是却显示出了“方伯”的责任与涵养,“霸主”之称无疑是名实相符的。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畿之地锐减,加之还要划地酬封大批随同迁徙到洛邑周边的贵族,周王室可以直接控制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减少,与之相应的则是王纲解纽,天子失权,诸侯争霸。
当然,王室赐胙,很多时候也并非心甘情愿。春秋时,王权陵替,霸业代兴,天子软弱,若不赐封诸侯,就得不到共主地位,以武力言,其实已被架空,根本无力驾驭诸侯。乃知要成大事业,军备甚为重要,要能攻能防,能威远,能服众,能平叛,才能制敌,才能保民,才能立威。
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无强大的军队,不能威服诸侯,不能抵御戎狄,不能弹压叛乱,不能保境安民,那么天下共主就只能是个虚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五人的“高光时刻”,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五国军力强盛的基础上。
齐桓公存邢、救卫、援燕,抵御戎狄,又以武力联合诸侯,共同稳定姬郑的周王室储君之位;
晋文公依靠武力,剿灭姬带一党,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再造周王室,自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周天子“请遂”;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替周王室扫除腹心之患,观兵周疆,以求册命,酒后问鼎,当属实事;吴阖闾五战五捷,攻克郢都,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越勾践灭吴之后,勒兵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获赐方伯之位,震烁华夏。
往事越千载,是非古今人,“春秋五霸”各领风骚的“高光时刻”,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岁月的长河中依旧焕发着耀眼光辉,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