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Jadeite),从古至今均为“玉石之王”,最为高贵。在翡翠玉石里有红色者为“翡玉”之别。只因地壳里的翡玉甚少,加上具翠绿色的翠玉又特别美丽,故世人总是习惯性地将“翡翠”用作“翠玉”的专门名称,且沿用至今。
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人早就把仅外观像翡翠的各种绿色矿物,其中主要是来自中国的玉石,统统称为“翡翠”。只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著名的法国矿物学家A·德穆尔才发现,传统中的“中国玉”包括两种:一种是由极细小的纤维状角闪石所组成的“角闪石玉”,称“软玉”(Nephrite);另一种是由极细粒碱性辉石所组成的“辉石玉”,称“硬玉”(Jadeite,翡翠)。因此,国外传统意义上的“玉石”主要包括软玉和硬玉两种。而现今的玉石品种则大为增多,翡翠只不过是天下玉石中之至姣者。
多年以来,人们总是把“硬玉”与“翡翠”等同起来,硬玉即翡翠,或翡翠即硬玉。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基本特征
传统地质学和宝玉石学中的“翡翠”为符合工艺美术要求的“硬玉”。但实际上,硬玉为矿物学上的称呼,它在地壳里虽有单晶体,而主要为集合体。翡翠则为色泽艳丽、质地致密细腻坚韧的优质“硬玉岩”,又可称“翡翠岩”(几乎均匀为矿物集合体),具有许多突出的特征。
颜色翡翠质纯无色者或呈白色,含杂质者呈翠绿(彩图12—42至12—44)或祖母绿色,以及绿、苹果绿,黄绿、褐、红(彩图4—20)、橙、紫、紫罗兰、灰、黑等色。通常有“红者为翡,绿者为翠”之说。
一般将红色翡翠称“红翡”,紫色者称“紫翠”,白色者称“白翠”,绿色者称“翠”或“绿”。如果红、绿、紫三色在一块翡翠上同时存在,则更显得美丽异常,被称为“福禄寿”或“桃园三结义”。如果从价值而言,当然以呈翠绿色者为最高昂。
光泽及透明度
翡翠通常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有时还可见到绿色闪光。质优者透明,即“水头”(“透明度”的俗称)好,或称“水头长”、“水足”。一般者半透明至透明,质差者微透明或不透明(水头短或水头差)。
瑕疵
地壳里的翡翠总是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瑕疵,进而不同程度影响或有损于其质量。现知其中主要有黑斑、石花、绺裂等。
(一)黑斑
黑斑是指存在于翡翠的绿色之中、形如斑点或条带等形态的黑色杂斑。按其形态、颜色、分布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黑点、黑丝、黑带等类型。民间将其总称为“癣”。
黑点是指翡翠的绿色之中存在的斑点状黑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形状和大小,常分布于呈浓艳绿色、水头足的翡翠中。那种单独存在的黑点,或各黑点之间距离较大者,一般就称为“黑点”。稍大一些的黑点叫做“苍蝇屎”,有闪光特征者叫做“黑星”,其内有包裹物者叫做“砂钉”,磨破后形如一小砂洞者叫做“砂包”。在那些种份好(绿色浓艳、均匀、质地致密、细腻坚韧)而透明的翡翠中所存在的白色点状物叫做“白钉”,黑点或白钉成群联片、密集出现时叫做“痱子”。还有一种深色的点状物叫做“绿点”。工艺美术家认为,“有黑点的翡翠材料,种份老”。这里的“种份老”,除了质地致密细腻、“水头足”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绿色浓艳。也就是说,老种绿色的翡翠材料容易出现黑点。
黑丝是指存在于翡翠之中的黑色丝状物。有时为单独而短小的黑丝,有时则为或宽或窄的小丝片状。而有时竟密集在一起,从小范围观察是黑丝,大范围内则为脉状。不过,黑丝并非完全单独出现,而往往与绿丝相互缠绞在一起。二者的界线可以分明;也可以不清楚;色深者黑,色浅者绿。
黑带是指存在于翡翠之中的黑色带状物或脉状物,俗称“黑带子”。如果黑物呈现为聚集形或不规则状,此即为“黑疙瘩”。黑带常与呈绿色的带子平行排列,有时为一层黑色紧裹着一层绿色,有时则为一层黑色的两侧为绿色,并有多条黑色与绿色成互层者。黑疙瘩与绿色之间常为依附或包裹关系,绿色常附着于黑色的外部。
(二)石花
石花是指存在于翡翠绿色或其他颜色之中的星散状、棉絮花、团状“白花”。因其外形、分布特征待主面的差异,故常有不同的名称。那种较硬和较死者叫做“石脑”,经较散碎者叫做“芦花”,较软且绵者叫做“棉花”或“棉花性”,白花与绿花相互掺杂者叫做“韭菜花拌豆腐”。石花与翡翠的“翠性”有一定的联系:翠性大和表现明显时,石花就会显得突出;翠性小而不明显时,石花也就不明显,或隐而不露。有时人们也把粗大的翠性叫做石花。所谓“翠性”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晶粒表面所呈现出的肉眼可见的片状闪光,其外观与小雪片相似。
(三)绺裂
绺裂,简单的说,就是存在于翡翠中的裂纹或裂痕。它是天然翡翠最为突出的缺陷之一,由于它的存在,以致常常影响或有害于翡翠的质量及对其加工、销售、利用。通常按大小或规模的差异被分为大型绺、小型绺,按开裂开程度的不同被分为开口绺、合口绺。工艺美术界根据其大小、裂开程度、形态特点、展布方向、颜色等方面的差异,常给以不同的名称。
在观察和研究悲翠的各种绺裂时,有两点还需注意:①绺裂的颜色,一般为白色。但如果呈红、黄、黑等色时,则说明翡翠的绺裂已经很严重。如果白色绺裂表现得很明显,说明它已经开裂,形成“开口绺”。那些颜色很淡或察觉不出其颜色特征者,被认为是轻微的“合口绺”。②处绺和内绺的特征,通常用人眼能直接看到的翡翠绺裂称为“外绺”,如夹皮绺、恶绺、大绺等属之,一般容易被人重视。存在和隐藏于翡翠表层或内部,人眼不易或不能看到绺裂称为“内绺”,如小绺、小十字绺、蹦瓷绺等便是。常给翡翠带来危害的就是它们,人们对此绝不可漠然视之。
品种
按物质成分、结构及构造、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来划分天色翡翠的品种,已从简单变到了相当复杂的境地。尤其是在长期的资源开发、加工、销售和利用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和系统的经验,从而更使翡翠品种的划分变得十分繁杂。诚然,其中人们注意最多的仍然是翡翠的质地和工艺美术特征,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价值。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工艺美术界按产同状况,将天然翡翠分为山料和仔料(子料)两类。山料就是没有因受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外层包皮,而是从原生矿床直接开采出来的翡翠新材料,中国南方称之为“新山”。仔料则是具有因受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外层包皮,多为残积原地或经搬运至河床及其他地方堆积或沉积而成的翡翠材料,中国南方称之为“老山”。
颜色品种
翡翠的颜色是人们在其资源开发、评价、加工与销售、利用过程中首要考虑和注重的因素,也完全可以说是其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国内外总是按颜色的差异来划分和确立不同的翡翠品种。
(一)绿色翡翠
绿色是翡翠的各种颜色中最为重要和珍贵或“至高无上”的颜色。如果一块翡翠全部呈浓艳、纯正、均匀的翠绿色或祖母绿色,无瑕疵及其他任何缺陷,则这块翡翠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高翠”或“高绿”(彩图12-44、12-47、12-48及6-224、6-225等),售价极为高昂。
(二)红色翡翠
此指“红翡”,呈红、淡红、红褐、褐等色,有的呈铁锈色。一般愈红愈佳,但纯红者极罕见。
(三)紫罗兰色翡翠
翡翠呈紫罗兰色、浅紫色,而呈浓紫色者极少。那些比紫罗兰更淡者,称“藉粉色翡翠”。
(四)黑褐色翡翠
此又称“狗屎地”色翡翠。其外皮似“狗屎”,其内部却能出现浓艳的翠绿色,有“狗屎地子出高绿”之称。
(五)黑色翡翠
此指天然翡翠很脏或称“苍蝇屎”者,因其外观很暗,故名。
(六)白色翡翠
此指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色或呈纯白、浅灰色、淡绿白等色的翡翠,其中半透明至透明者居多,质优者透明度很高。有的还杂有一部分艳色。
(七)“福禄寿”翡翠
此指具有红、绿、紫三色的翡翠,或在白色地子上出现三色,素有“桃园三结义”之美称。极为罕见。
地子品种
狭义的“地子”又称“底子”,为“底色”之意,中国南方称之为“地张”。对翡翠来说,其地子是指除绿色以外的其他年有部分。
广义的“地子”指质地,它包括由物质成分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玉石色泽艳丽程度、透明度、致密细腻坚韧程度等。对翡翠来说,其地子则指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所有性质。
翡翠的地子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绿色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观察、研究和评估翡翠的质量时,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地子与绿”的关系。其基本特点是:地子没有绿色的翠,而翠则是有绿色的地子。地子好时,绿也好;地子不好时,绿也不好。
地子与绿色之间还有一种重要的“照映”关系,即“地子吃绿”和“绿吃地子”。实际上,它们都是地子与绿色二者之间的照映、融合、渗透等关系:①地子“吃”绿,指地子的存在影响了绿色的分布,甚至对绿色造成一定的损害。绿色既不能与周围的地子相融合,也不能将本身的艳色照映到地子上去,进而扩大其绿色的范围。这样,绿色就发展不好,尤其是在绿色不足时,其损害就更大。甚至有时地子很透明,而绿色却仍然不能把挨近的地子照映得绿一点。②绿“吃”地子,与上述地子“吃”绿恰恰相反,由于绿色柔和而不过于强硬,致使它能够把周围的一部分地子“吃”过来,或者说把周围地子也照映得绿起来。这实际上是绿色能够与地子相互融合,进而增加和扩大了其艳色的范围。其结果不仅使具有照映特点的翡翠绿色变得更加娇艳、匀润,而且亦可由此提高翡翠及其制品的艺术及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