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花口碗
官窑是宋代时期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一,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今人爱花赏花,宋人更甚。宋代经济繁荣,人们生活状态悠闲惬意,爱花风气古往历朝历代中最为盛行。赏花不但在以宫廷为首的上层社会中成为风雅之事,与宋代文人生活更是极为密切。欧阳修有《示谢道人种花诗》:“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花开”,一诗中道出宋人对花的态度。上导则下行,花事也普及于一般市井,演变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闲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茶肆”有“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描绘北宋百姓赏花“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宋人喜花,买花、种花、赏花、簪花、插花……
在此背景下,式样新颖、别致的以花卉形象为特征的花口碗、盘、瓶、杯、盏及托具等陶瓷器渐多。花口碗以口部形似绽放的花朵故得此名,“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其又以碗作为最普遍的食具载体,在宋代愈发流行。即使错过了花期的宋人,也得以在每日必须饮食中时时有花可相伴,可谓雅趣。花口碗仿不同花卉,花口形式多样,其花瓣数量、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凹陷角度及深浅亦不同。花口碗经历长期发展后,制瓷匠人们凭借非凡的创造力在制作效率与满足雅趣中寻得了契合点,大多数简化为只求其神而不苛求其具像何种花卉。其在样式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碗口仿花瓣状,碗壁器腹也随花瓣的造型而变化,呈现不同弧度的曲线,有的丰满圆润,有的斜削挺劲。另一类仅碗口为花口式,而碗壁则无装饰变化。其历代已知的花口碗有五曲梅花形、五曲葵花形、六曲荷口形、八曲复瓣葵口形、十曲葵口形、十曲五瓣莲花形、十二曲花口形、十六曲八棱菱花形、三十二曲、四十八曲等不同曲数的菊瓣形花口,以及八曲方口形、四曲长方形、四曲椭圆花口形、八角形及荷叶形等。五代至唐代时花口碗通常为四花口,或五花口;宋代则为六花口、八花口较多,哥窑、官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几乎所有窑口均有烧造。宋人饮食烹调方法以水煮为主,菜多汤水, 多用大碗装乘。盛放菜、饭、粥、面条等用途不同,花口碗也有大小之分。官窑是为宫廷烧制的“御制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艺术点评:
这只官窑花口碗敞口花沿,弧壁深腹,圈足,通体满釉,釉层光亮,开片稀疏,釉色粉青,造型别致,工艺讲究,口外撇,圈足,底足沿露胎处呈褐色。里、外及底心满施灰青色釉,釉色莹润,包浆自然 沁入胎骨,釉面开片纹,犹如网线纵横交错。彰显古朴,保持完好,为官窑之典型作品,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 丝不苟。釉面温润如玉。造型庄重大方。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