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飞
提要:艮岳山的沦陷导致了钧窑的衰落,然而南宋时期的钧瓷釉色却在后来的历史中得以延续和发扬。本文通过考察雍正时期对宋代钧瓷的模仿与发展,以及雍正款窑变的突破性创新,试图展现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瓷器传承之美。
随着艮岳山被夷为平地,曾经烧造陈设器的钧窑也随之式微。然而,南宋时期的钧瓷釉色却未因此而消逝。从玫瑰紫、海棠红、月白、天青等色彩中,人们仍能感受到美好遐想的存在。这种独特的钧瓷釉色,在后来的历史中持续发酵。
宋代钧窑玫瑰紫红釉鼓钉三足洗,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见证了数百年来人们对其不懈的模仿与传承。金、元、明、清,以及民国初年,都有窑场致力于烧造钧釉器物,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仿钧釉的艺匠们未能还原出那蓝紫相间、红白相映的韵味。
然而,一位在清雍正时期崇尚宋代钧窑器皿的皇帝,雍正皇帝,却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陶督官唐英受旨督陶,详细调查了钧瓷釉料的配制方法及烧造工艺,成功地烧制出了美艳无比、变幻万千的仿钧瓷。这一创新让仿宋钧釉的器物再度焕发出活力。
在这一时期,雍正皇帝引领下的钧窑,不仅仅局限于仿宋钧釉的颜色,更是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成就——窑变花釉。在窑变花釉中,釉面比宋代钧釉更显绚丽多彩,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焰,因而又有火焰红、火焰青之称。蓝、紫、月白、绿、酱、青褐等多种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放射的条丝和斑片状,仿佛激流瀑布从天而降,又如同火山喷发时岩浆奔涌,这一独特的釉色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清雍正款的窑变火焰红釉瓶,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馆,再度展现了雍正时期钧窑的独特风采。这种窑变火焰红釉,不仅在色调上更为鲜明,而且在纹理的展现上也更加生动,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烈焰之美。
而在钧窑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的纹理效果,这一效果在雍正时期的仿宋钧釉器物中得以维妙维肖地再现。一件雍正仿钧窑紫红釉鼓钉洗,其造型、胎体、釉色都与宋代钧瓷鼓钉洗一般无二,甚至在「蚯蚓走泥纹」的展现上也能达到如出一辙的效果,其逼真之状令人叫绝。
总体而言,雍正时期的钧窑不仅在色彩上进行了成功的模仿与突破,更在纹理效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宋代钧瓷的细致研究与了解,雍正时期的陶督官唐英成功地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赋予了钧窑更为独特的审美魅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宋代钧瓷的模仿与突破,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在于釉色的丰富多彩,更在于纹理效果的逼真再现,使得雍正时期的钧窑器物成为了瓷器制作史上的一处亮丽风景。
雍正时期的钧窑,通过对宋代钧瓷的深入研究,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在色彩与纹理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得钧窑的独特之美得以传承与发扬。这一时期的瓷器,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在创新中迸发出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