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便是道别之时了,那么酒过三巡到底是喝了多少酒呢?菜过五味又是哪五味呢?
其实酒过三巡这种说法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之后。因为在唐代之前,人们进食的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餐具,分餐而食,像我们现在吃的自助餐,所以斟酒也不会有巡的感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鸿门宴,就是采取分餐的模式,项羽和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而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一人一案,案子上有酒有肉,人们分散而坐,斟酒敬酒往往不会起身而举手示意。而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围着桌子吃饭了,像宫乐图当中,宫女围着案子而坐,一位宫女执掌长柄勺,为其他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巡的意味。巡在古汉语中是动词,也是量词,二人对酌,酒至三巡,也就是说两个人对着喝酒斟酒三次或者多次。古人敬酒一巡为一轮,三巡自然就是三轮,不过这个三往往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多次的意思,所谓三巡基本上就是三遍,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叫做酒过三巡。酒过三巡这表明宴会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可以开始谈了,或者说宴会已经接近了尾声。
我们来说第一巡,第一巡讲究的是点到为止,再倒第一杯酒时一般是凉菜上来的时候,大家都会点到为止,客客气气的开始喝第一杯,小酌几口胃口大开,全身都放松下来,思维也开始变得活跃,那种初见时的尴尬与隔阂已经慢慢融化。二巡就到了自我表现的黄金时机了,一般是上热菜的时候,用了几口热菜之后起身敬第二杯酒,唠唠家常,缩短距离,基本上就开始说正事儿了。而第三巡酒一般是配着硬菜上桌的,从一巡的点到为止到三巡的酒逢知己,喝的不是酒,是不想散的局。这时候三巡已尽,酒也不再是酒了,它成了精神的慰藉与孤独的陪伴,主人斟过三次酒之后,客人们基本上都已经微醺上头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互相敬酒,相互聊天自由发挥了。而菜过五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按照五行的说法,酸甜苦辣咸是五味的基本,其他味道都可以由此延伸出来,菜过五味显而易见,五种味道的菜都已经吃过,而事实上五并非是确指,五味有的时候也指桌上有很多的菜,菜过五味可以理解为桌上的每样菜品都已经品尝过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连起来看就是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
能不能完全按照三和五去执行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除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外,还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说,意思就是要告诉大家虽然多饮几杯,但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