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出门穿了一件衣裤兜浅的衣服,心里一直想可别丢钱,手就一直摸,一直想着别丢,但是回家就发现钱丢了。
有一个很重要的面试,心里想着紧要关头别说错话,表现出聪明和机智,波澜不惊。但到现场发现大脑一片空白。
平时成绩很好,高考前烧香拜佛不求超前发挥,但求平稳不出错,结果,考砸了。
我们给自己的这种行为,总会说一句:“我就知道这样,怕什么来什么。”
心理学上这叫做“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1、过分在意,大脑成像会刺激神经系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权威人士通过一项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人类大脑中的某一想象图像,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把假想当成真实情况,并为此做出努力。
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做个试验:请不要想象一只满身斑点的大象!要求是不去想,可是,我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浑身斑点的一头大象?
2、侥幸心理: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发生
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森写了一部小说,名叫《泰坦的遇难》。小说描写了一艘名叫“泰坦号”的巨型邮轮,在处女航中因海上大雾,撞上冰山最终沉没的故事。故事情节还穿插了旅客的爱情故事以及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
14年之后,也就是1912年,英国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并于同年4月10日从英国出发进行横渡大西洋直驶纽约的处女航。就是这艘有史以来吨位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巨轮,在航行了4天以后,竟然跟罗伯森小说中的情节一样,撞上冰山沉没了。
估计登上这艘“泰坦尼克号”上人,90%都会想:千万不要遇难,不可能那么倒霉!结果就成了,怕什么来什么。
人类再聪明,也无法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就像所有的程序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写程序时不会犯错,但人类又习惯心存侥幸,认为“不太可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统计学中显示:某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当实验的次数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综观整个发展历程,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趋向于1,也就是说,必然会发生。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概率非常小,但只要存在出岔子的可能,就一定会出岔子。而且,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我们常识所认为的水准。
3、过度紧张增加犯错几率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有一个很重要的面试或者演讲,明明准备的比较充分,但因为过分紧张,造成严重有失水准,有的人突然大脑一片空白,有的忘记说重要的部分,有的会结巴,结果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彻底失败。
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丢钱行为,有可能会出于两种原因:第一可能是总摸总插进兜里,造成把钱顺手带出来了。第二,就是紧张行为引起了小偷注意,知道紧张背后必然是不安全兜浅,所以很快下手。
过度紧张心理机制下,无法释放自己,发挥平常最佳状态,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正面发展。
1、摒弃绝对性字眼,精神转移
说到底,出现“瓦伦达心态”是心态不平衡导致的。美国心理学大师埃利斯说过,那些严重焦虑的人,往往内心都被一种声音折磨着:
“我必须(一定)......否则后果很严重。”
我必须得赢......我必须得考90分以上......我必须得得到这份工作......我一定不能生病......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恐吓,当有决定性字眼导致紧张、焦虑负面情绪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调节缓解:
■ 精神转移把思想转移到所做的具体事件上,譬如练习演讲、准备考试、背诵题目等。
■ 多接触大自然,可以缓解神经紧张情绪,深呼吸。
■ 做放松训练,例如冥想,禅坐等。
2、客观审视权衡,意识本质真相,了解失败概率
我们一直忧心忡忡,怕什么来什么,那么逆向思维,是不是不害怕,就不会发生了呢?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就算不害怕某事发生,依然有发生的可能。
害怕、担心、抗拒、愤怒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是情绪而已。
当我们不去抵触那么无法控制的事情,才会节省更多的精力和心情,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例如,关于前面我们提到的,一直因为穿的衣服兜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出门,有时间想着“今天可别丢钱“,不如想办法解决隐患。可以找便利店1元买一个塑料袋或者包装袋装钱等等。
例如,面试时害怕失败,每当紧张情绪来临就,就要分析一下成功几率问题,任何面试都没有100%成功可能性,有可能是你个人原因,有可能是公司内部原因。可以多看些人物传记,客观对待人生磨难、挫折概率。
林肯一生,9岁失去母亲,15岁才开始读书,24时与人合伙做生意,经营不善而倒闭,负债15年,再次经商依旧失败,他一生8次竞选,8次失败。
要避免事情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就要在竭尽全力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3、专注事情本身才是提高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想要做出点成绩,都要经过大量持续的积累、深耕、与学习。你越着急,目标就会离你越远。
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的成功规律。
最后他发现,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英国神经学家莱维提也从科学角度认证了这一理论,他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上万小时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在《曾胡治兵语录》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去忧虑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
这样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过好当下。
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话,你就需要花上快5年的时间。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一生写过众多著作,恰恰是这本他原来打算匿名的书出乎意料火遍全球。
他再三叮嘱他的学生们说:“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多时候都是越在意,就越容易出错,出错后可能会更加在意,以至于更加出错,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时候我们一定要懂得分析出错的原因,敢于去承担出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