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科学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时间:2022-03-01 11:03: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28日在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等10个项目从专业期刊推荐的310项科学进展中脱颖而出入选。

最新评选揭晓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任务采用“气动减速-伞降减速-动力减速-着陆缓冲”四级串联减速技术路线,建立设计迭代改进流程和多学科综合优化方法,提高了系统应对故障工况和进入条件极限拉偏下的安全着陆能力。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迈出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中国空间站模拟效果图。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坚实基础。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正式进入太空站时代。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3:人工淀粉合成途径。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组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等报道了由11步核心反应组成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该途径偶联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反应,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通过从头设计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非自然途径,采用模块化反应适配与蛋白质工程手段,解决了计算机途径热力学匹配、代谢流平衡以及副产物抑制等问题,克服了人工途径组装与级联反应进化等难题。在氢气驱动下ASAP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分子的速度为每分钟每毫克催化剂22nmol碳单元,比玉米淀粉合成速度高8.5倍;ASAP淀粉合成的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为7%,是玉米等农作物的3.5倍,并可实现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可控合成。该成果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4: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玄武岩岩屑)的显微图像。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杨蔚、胡森、林杨挺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等利用过去十多年来建立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进行精确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岩浆水含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嫦娥五号玄武岩形成于20.30±0.04亿年,确证月球的火山活动可以持续到20亿年前,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火山活动延长约8亿年。这一结果为撞击坑定年提供了关键锚点,将大幅提高内太阳系星体表面撞击坑定年的精度。研究还揭示嫦娥五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并不富含放射性生热元素和水,排除了放射性元素提供热源,或富含水降低熔点两种月幔熔融机制,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新的方向。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5:新冠病毒“反式回溯”的复制矫正机制。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揭示新冠病毒(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对当前已有的疫苗、中和抗体等抗病毒手段提出严峻挑战,亟需发展能有效应对各型突变株的广谱药物。在生命周期中,病毒的一系列转录复制酶组装成“转录复制复合体”超分子机器,负责病毒转录复制的全过程,且在各型突变株中高度保守,是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的核心靶点。清华大学娄智勇、饶子和与上海科技大学高岩等发现并重构病毒“加帽中间态复合体”“mRNA加帽复合体”和“错配校正复合体”,并阐明其工作机制。揭示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器的完整组成形式;发现病毒聚合酶的核苷转移酶结构域是催化mRNA“加帽”成熟的关键酶,明确帽结构的合成过程,为发展新型、安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全新靶点;发现病毒以“反式回溯”的方式对错配碱基和抗病毒药物进行“剔除”,阐明瑞德西韦等药物效果不良的分子机制,为优化针对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6:“中国天眼”(FAST)捕获快速射电暴样品示意图。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中国天眼”(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快速射电暴(FRB)是无线电波段宇宙最明亮的爆发现象。FRB121102是人类所知的第一个重复快速射电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等使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捕捉到FRB121102的极端活动期,最剧烈时段达到每小时122次爆发,累计获取1652个高信噪比的爆发信号,构成目前最大的FRB爆发事件集合。FAST样本排除FRB121102爆发在一毫秒至一小时之间的周期性或准周期性,严格限制重复快速射电暴由单一致密天体起源的可能性。该研究首次展现FRB的完整能谱,深入揭示了FRB的基础物理机制。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7: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集成组装示意图。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如何通过设计新结构(如创建纤维锂离子电池)满足电子产品高度集成化和柔性化发展要求,是锂离子电池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复旦大学彭慧胜、陈培宁等发现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与长度之间独特的双曲余切函数关系,即内阻随长度增加并不增大,反而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在此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纤维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且稳定的电化学性能,能量密度较过去提升近2个数量级,弯折10万次后容量保持率超过80%;建立的世界上首条纤维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实现其规模化连续制备;编织集成得到的纤维锂离子电池系统,电化学性能与商业锂离子电池相当,而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8:祖冲之号。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量子行走是经典随机行走的量子力学模拟,是实现量子模拟、量子搜索算法乃至通用量子计算的工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晓波、潘建伟等通过研发兼容平面工艺的三维引线技术,实现量子比特结构从一维向二维的拓展,设计并制作一个由62个比特组成的8×8的二维结构超导量子比特阵列,构建出“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并通过该装置演示高保真的单粒子和双粒子连续时间量子行走。利用量子处理器的高可编程性,实现量子比特激发粒子行走路径的精确调控,在固态量子芯片实现马赫-曾德尔干涉仪。该工作是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的首个比特数超过60的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成果,验证对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比特系统的高精度量子调控能力,为研制祖冲之二号、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奠定基础。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9:软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海驱动实验。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机器人与装备需要高强度金属耐压外壳或压力补偿系统来保护内部机电系统。浙江大学李铁风等从深海狮子鱼“头部骨骼分散融合在软组织中”这一生理特性提取仿生灵感,揭示深海极端压力条件下软机器人功能器件破坏及驱动失效的内在机制;提出硬质器件分散融入软基体实现内应力调控的方法,以及适应深海低温、高压环境的电驱动人工肌肉融合制造方法;建立万米深海软机器人的系统构造方法和驱动理论。所研制的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实现10900米海底深潜和驱动,在南海海平面以下3224米实现深海航行。该研究大幅降低深海机器人的重量及经济成本,推动软体机器人在深海工程领域的应用。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火星探测、空间站等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10:北极游隼迁徙路线成因与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供图

——揭示鸟类迁徙路线成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迁徙生物如何发现其迁徙路线?”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也是《科学》(Science)杂志125个最具挑战性科学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等历时12年,利用卫星追踪数据和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研究系统,发现游隼主要使用5条路线穿越亚欧大陆,西部游隼表现为短距离迁徙,东部为长距离迁徙。在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转换过程中,冰川消退所导致的繁殖和越冬地变迁,可能是迁徙路线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研究还发现迁徙距离更长的游隼携带ADCY8优势等位基因,该基因与长时记忆形成有关,表明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遥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通过多学科整合分析方法阐明了鸟类迁徙路线变迁成因和遗传基础。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旨在展示中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程序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2021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等5家编辑部共推荐了310项科学研究进展,所推荐的科学进展皆是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或完成的研究成果。2021年12月,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初选会议组织专家从推荐的310项科学进展中遴选出30项进展进入终选。终选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和项目负责人、原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以及项目首席科学家等35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对30项候选科学进展进行网上投票,得票数排名前10位的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Tags:科学   点击:()  评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任何标注错误或版权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相关推荐
新研究发现:公园待上20分钟,幸福感提升64%;北大教授:科学有效,推荐尝试
作者|郑松毅出品|搜狐科技你听说过“公园20分钟效应”吗?在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中,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软件上有大量网友发布“种草贴”表示,“试过了,公园20分钟效应是真的。”要...【详细内容】
2024-04-10  Search: 科学  点击:(10)  评论:(0)  加入收藏
为什么打了疫苗仍会感染百日咳?如何科学看待它的“卷土重来”?
“咳嗽要咳一百天?”“这不是小孩的病吗?”“百日咳听起来很可怕。”近日,百日咳相关话题频登热搜,不少网友在留言中充满担忧。百日咳如何确诊?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科学看待它的“...【详细内容】
2024-04-02  Search: 科学  点击:(11)  评论:(0)  加入收藏
春季是“长高黄金期”,这样做帮助孩子科学长高
春天,万物复苏。活泼好动的孩子逐渐脱下厚重的衣服,迫不及待到室外去玩耍、运动了。趁此时机,家长要多鼓励、常陪伴,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科学运动,好处多多。坚持运动可以...【详细内容】
2024-04-01  Search: 科学  点击:(7)  评论:(0)  加入收藏
Sora超逼真视频引恐慌!Nature刊文警示AI视频模型,或在2024年颠覆科学和社会
新智元报道编辑:LRS【新智元导读】王炸Sora发布后,想要分辨AI视频和真实视频变得更难了,各行各业都面临新的挑战与危机。‍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被滥用的风险,从ChatGPT到最...【详细内容】
2024-03-27  Search: 科学  点击:(23)  评论:(0)  加入收藏
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大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解答
今天(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接受了记者采访。倪闽景介绍,拔尖创新人才有三个共同的特质,...【详细内容】
2024-03-13  Search: 科学  点击:(15)  评论:(0)  加入收藏
为什么有些人运气总是很好?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
有些人似乎总是运气很好,而另一些人则总是遇到不幸。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其实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乐观的人倾...【详细内容】
2024-03-05  Search: 科学  点击:(36)  评论:(0)  加入收藏
揭开量子之谜:科学家首次获得真空衰变的实验证据
IT之家 1 月 25 日消息,由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团队,近日在意大利完成实验,首次获得了真空衰变的实验证据。根据量子场论,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转变...【详细内容】
2024-01-25  Search: 科学  点击:(54)  评论:(0)  加入收藏
AI无需人干预设计新蛋白质 几周内或能完成科学家半年的任务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研究结果是对无需人类干预的蛋白质设计和构...【详细内容】
2024-01-15  Search: 科学  点击:(45)  评论:(0)  加入收藏
Nature:当AI遇见量子计算,会引发科学革命吗?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未来计算的复仇者联盟。将两个科技界最热门的术语——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量子机器学习(quantum machine learning)。就像《复仇...【详细内容】
2024-01-14  Search: 科学  点击:(56)  评论:(0)  加入收藏
美国科学家:超级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可能性仅为5%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篇论文指出,人工智能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为5%。该论文的作者、美国加州机器情报研究所的卡特娅·格拉斯表示,虽然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详细内容】
2024-01-08  Search: 科学  点击:(95)  评论:(0)  加入收藏
▌简易百科推荐
北斗系统早已全球开放,为何我国还在用GPS?真实原因令人无奈
我国科研团队,曾经用了整整10多年的时间,才打造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套系统已经全球开放,然而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北斗卫星系统,并没有成为我国唯一使用的导航系统,我国为什么还...【详细内容】
2024-04-10  科学知识点秀    Tags:北斗系统   点击:(9)  评论:(0)  加入收藏
北美地区等来天文“大片”,日全食“科研盛宴”即将开场
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图为三枚位于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内的火箭。日全食期间,火箭将与科学仪器一起发射,研究地球电离层。图片来源:NASA官网北京时间4月9日,由太阳和月球联袂...【详细内容】
2024-04-08    新华社  Tags:日全食   点击:(8)  评论:(0)  加入收藏
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要来了
今年备受瞩目的天象来了!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将于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上演,全食带扫过北美洲,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众多城市都能看到这次日全食,发生时间为当地时间4月8日中午到...【详细内容】
2024-04-07    新华社  Tags:日全食   点击:(9)  评论:(0)  加入收藏
你在光速飞船上奔跑,速度超过光速了吗?
简单回答,没有超过光速。虽然答案很简单,但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这里有必要进行详细分析。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光速是宇宙最快的速度,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详细内容】
2024-03-27  宇宙怪谈    Tags:光速   点击:(26)  评论:(0)  加入收藏
地磁暴导致嗜睡?对生活有何影响?科普来了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3月24日、25日和26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3月25日会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26日。相关消息一经发布,关于“地磁暴”的话...【详细内容】
2024-03-27    澎湃新闻  Tags:地磁暴   点击:(18)  评论:(0)  加入收藏
量子力学,你了解多少?一起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领着科学家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它不仅是描述微观物质的基本理论,更是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详细内容】
2024-03-08    简易百科  Tags:量子力学   点击:(19)  评论:(0)  加入收藏
面粉竟然会爆炸!事关粉尘爆炸,你应该知道
面粉竟然会爆炸!事关粉尘爆炸,你应该知道最近的热播剧《猎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毒贩黄宗伟拎着一袋面粉进了厨房随后把面粉倒进盆里镜头一转突然发生了爆炸而且威力看起来还不...【详细内容】
2024-03-06    北京日报客户端  Tags:粉尘爆炸   点击:(16)  评论:(0)  加入收藏
牛顿、爱因斯坦和钱学森,晚年为何研究虚无之物?难道神真存在?
随着人类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也逐渐从过去传统的古老神话中清醒出来,知道了一个个奥秘,比如“地球是圆的,在围绕太阳运动”,再比如人和猴子,都有着同样的祖先。如今这些都是人们共...【详细内容】
2024-03-05  秋原历史    Tags:牛顿   点击:(17)  评论:(0)  加入收藏
揭开量子之谜:科学家首次获得真空衰变的实验证据
IT之家 1 月 25 日消息,由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团队,近日在意大利完成实验,首次获得了真空衰变的实验证据。根据量子场论,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转变...【详细内容】
2024-01-25  IT之家    Tags:量子   点击:(54)  评论:(0)  加入收藏
大质量原恒星团咋形成的?“绘”出来了
新华视点 | 作者 魏梦佳璀璨星空下,人类所看到的遥远星光,其实主要来自大质量恒星。这些体积庞大但数量稀少的恒星则诞生于大质量原恒星团。然而,这些庞然大物究竟如何形成的?图...【详细内容】
2024-01-16    新华视点  Tags:恒星团   点击:(56)  评论:(0)  加入收藏
站内最新
站内热门
站内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