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最近,有关“简历空窗期”的话题引起了媒体和舆论场的高度关注。有求职者表示,就因为自己有段工作中断的经历,导致自己再找工作时,会被一些用人单位歧视。“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这绝非个别人的经历。从网友的反应来看,很多人在求职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也增加了很多压力和烦恼。
客观而言,每个求职者出现“简历空窗期”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一一分析。从现实来看,大多是以下三种情况:首先,一些人会因为身体、生活等现实原因,不得不离开原先的工作单位,但暂时没找到合适的新工作,也就是所谓的“裸辞”。在“裸辞”之后,他们可能会用这段时间调理身体,修养身心。再者,一些职场人因为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公司倒闭或裁员,自己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还有一些人,短暂离开职场,并非因为“工作不下去”了,而是去读研、进修,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些情况,都不能说明一个人工作能力不行,或者不想好好工作,为何用人单位要对其另眼相看呢?
有些偏见源自无知,而有些则来自傲慢。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很多人就业压力很大,一个普通的招聘机会,可能会引来几十、上百个求职者,招聘方为了省事,在筛选简历的环节,可能就会淘汰掉那些所谓的“简历不完整”的人,有“空窗期”的求职者,很容易被筛掉。最终,用人单位也未必能招到最合适的人,而求职者也被耽误、被伤害,最终造成“双输”的局面。
对此,用人单位应该合理看待“简历空窗期”的成因,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去招募人才。首先,在简历筛选环节,应该少一些懒惰心理,多一些敬业态度,认真查看每一个求职者的简历,考察其“空窗期”前的工作情况,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再者,到了面试环节,用人单位更应该少一些偏见和傲慢,多与求职者真诚交流,不要自以为可以“高高在上”,随意评判求职者个人的过往经历和人生选择。
事实上,从近年舆论场上曝光的各种用人单位的奇葩行为来看,越是内部管理混乱的单位,在招聘环节,越容易有“不靠谱”的事情发生,这包括且不限于对于“简历空窗期”者的歧视行为。求职者遇到这种单位,即便在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也是非常不满的。这种事情多了,自然会有大量求职者对这家单位产生厌恶情绪。在一些网络社区上,有时能看到网友分享自己的奇葩求职经历,会把那些不尊重求职者的公司名字贴出来,既是分享经验教训,也是曝光其不当行为。时间久了,这必然损害用人单位的形象和行业口碑。
因此,单位管理者不应在应聘环节对有“简历空窗期”的求职者另眼相看。这不仅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与体谅,也是对自身形象和声誉的捍卫。一家用人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单位,也绝不可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求职者。在这一点上,还有很多用人单位需要多多反思,以媒体曝光的案例为警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起码,别让“简历空窗期”给求职者徒增烦恼。
(作者:西蒙,来源:荔枝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