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蔓延文明波”
我国山河大地,水网纵横
无数大江大河纵贯其中
若是再仔细观察
注意这些水系名称
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的河流分布,以长江为界,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长江、钱塘江、珠江……北方多称河,如黄河、淮河、渭河、海河等;但到了东北地区,“江”又成了主流,如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乌苏里江、嫩江、黑龙江。
所以,这江河又有什么区别?
为何在我国
南称江北称河,关外又称江呢?
按照水利部编纂的国家行业标准《中国河流代码》的定义,河流是指“陆地表面宣泄水流的通道,是江、河、川、溪的总称”。
按照这个定义,“江”与“河”都是河流的名称,在使用上并无概念定义上的区别,这是从水利角度出发;
如果从字源来考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河”字,但是没有“江”字,“江”字要到金文时代才出现,这说明“河”的历史要比“江”要早。
最初,古人称呼河流都为“某水”,或者直接用单个带水字旁的字命名。比如《尔雅·释水》中四条最著名的河流称为“四渎”,即江、淮、河、济,指的是长江、淮河、黄河、济水这四条单独流入大海的大河(现在淮河和济水已经不再直接注入大海)。
除了“四渎”之外,其他河流一般也都用某水或单字命名,如现在的渭河古时候称为“渭水”或“渭”,洛河古代称为“洛(雒)水”或“洛(雒)”,古文中经常有“河渭”“河洛(雒)”的习惯说法。
我们今天习惯说的“黄河”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当时黄河的泥沙含量已经比较高,河水呈现出明显的黄色,故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毋庸讳言,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决口,侵夺其他河流入海,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几乎是在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间滚来滚去。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两大平原之间的滹沱河、漳河、济水、漯河、大汶河、淮河都曾被黄河侵夺过河道,就给指称这些河流造成困难,为了准确指称,改变了原来河流称某水的叫法,改为“某河”,“河”也从黄河专名逐渐变为河流通名。
比如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132年),黄河决口,经泗水入淮水,生活在淮水、泗水附近的居民怎么称呼眼前的“泗水”呢?还叫泗水吗?这是黄河水,确切的说是流淌在原泗水河道里的黄河?淮水附近居民也是一样,为了加以区别,干脆来个二合一,就叫“泗河”“淮河”“漳河”“漯河”,等等。
距离黄河较远的河流,因为不受黄河影响,水的名称保留了下来,如今天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等。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大部分河流还是称为“某水”。
“水”改“河”在唐代已经基本完成了,唐代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曾记载“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冀州正是黄河流域所在。
“江”字晚出,根据音韵学专家蒲立本教授在其《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及邻族》一书中的考证,“江”这个字是南方的华夏民族和古南亚语人群共同使用的,很可能是汉语吸收了百越语中的词汇。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流
最初“江”不专指长江。《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说:“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引文中的“江”在黄河的东边,绝不可能指长江。此处“东为江”,是指鲁西地区的五大湖泊一线水系。
三国时期出现了“长江”的说法。《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对孙权说:“可以拒(曹)操者,长江也。”同书《魏志·武帝纪》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曰:“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 隋代大业年间又出现了“扬子江”的称谓,这一名称在近代演变为英语中对整个长江的称谓。
到了唐代,江字已经基本完成了与其他字的组合,势力遍及南方。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唐诗中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语句,也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忧伤情怀。黄河、长江在唐代均完成了正名定分的工作。
同样指代河流,江与河有区别吗?
有人认为,直接流入大海的称江,间接流入大海的称河,显然不对,太湖流域很多江都不直接入海;
还有人认为,江的径流大、水量多,河的径流小、水量小,这种观点也不准确,像是淮河、大渡河的河流径流量要比黄浦江的径流量大。
其实,河流叫某江或某河,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叫法,并没有水利技术上的客观标准。
中国的河流中,到底是江多还是河多?
依据《中国河流代码》对列入其中的河流进行了一番统计,在剔除内流河(内流河无一以江命名)的情况下,以江命名的河流有283条,以河命名的河流为1648条。由此可见,还是河占据绝对优势。
“九曲黄河万里沙”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论江河,都是宝贵的水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孕育滋养了人类文明
善待河流、保护河流,让河流永续发展
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