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其中不乏绩优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单位净值上涨至高位时进行限购,似乎成为不少绩优基金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也有多只基金在限购后出现业绩持续回调。
一涨就限购,一限购就跌,何解?
一上涨就限购?
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2023年开年以来已有70余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限制大额申购,涵盖债基、混合基、指数增强基金等多种类型产品。
1月11日,招商核心竞争力混合发布公告称,自11日起暂停基金大额申购,单日上限为10万元。天天基金网显示,该基金近3个月以来单位净值上涨超过30%,同类排名居前20位。
交银持续成长主题混合基金也宣布自11日起暂停大额申购,有权拒绝超过1000万元(不含)的申请。该基金近期业绩表现同样较为亮眼,近3个月上涨14%,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居于前百分之十五。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净值上涨至高位时限购,似乎已经成为不少绩优基金的选择。
诺德新盛灵活配置混合、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安信民稳增长混合等多只基金此前也出现“逢高限购”的操作,且基本都是在净值创阶段新高后的几天内开始限制大额资金进入。
建信潜力新蓝筹股票更是接连调低申购上限规模,净值达到高点后,于2022年7月5日起限制大额申购,规模上限为5万元,随后净值继续上涨突破前高,该基金又宣布自9月1日起,将限购规模调低至1万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上涨就限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业绩的需要。因为高位的大量新资金涌入,容易摊薄基金收益,且处于高位时,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往往不是特别合适的建仓时机,大量资金进入后难以短时间内寻找到合适投资标的,只能以现金方式存放,这就会造成资金闲置,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拉低基金投资的性价比。
一限购就下跌?
逢高限购的同时,不少基金却在限购后一段时间出现单位净值的持续下跌。
红塔红土稳健精选混合2022年7月7日起限制10万元以上申购,随后一段时间,基金净值持续下行;中庚价值领航混合2022年6月30日起限制大额申购后,净值一路震荡下行超过3个月;嘉实成长增强混合2021年2月3日起限制30万以上申购后,净值也出现明显下滑。
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限购并不会造成基金下跌,两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无必然的联系。基金下跌更多是行情和基金投资操作导致的。
从上述基金来看,净值变化似乎确实与市场整体行情存在同步。不过,诺德新盛灵活配置混合的净值变化却呈现出与市场整体行情不一致的情况。2022年7至8月,三大指数呈下跌趋势,而该基金逆势上涨,突破7月前高,但限购后一个月,净值便出现长时间调整。
限购与下跌无必然联系,为何会出现限购后基金下跌的情况呢?
有机构人士认为,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限购决定本身就是出于对后市行情可能走弱的判断做出的,因而限购后的下跌可以视为基金经理对行情的判断得到了验证,这种限购是有利于避免追高资金亏损的;此外,由于限购经常出现在基金高位,也有可能是基金经理在限购后,认为基金运作受影响较小,加上原有持仓已上涨较多,采取了调仓换股的操作,换股后未能迎合市场行情,这就导致了净值下跌。
招商证券研报表示,很多投资者在看到基金大额限购时会容易对后面的市场表现产生担忧,但其实多数绩优基金限购并不一定是市场的择时信号,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实际上保护了持有人的利益,投资者应理性对待基金限购潮。
大额限购有何玄机?
规模是基金及基金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近年来,基金限购现象却频繁出现。国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主动股基暂停申购及暂停大额申购的规模自2020年以来大幅提升。
为何逆规模布局?业内人士认为,单只基金控制规模并不代表基金公司对规模不再重视,规模依然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指标。
对于基金限购,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一般而言,控制基金规模是主要原因。当基金规模过大,会对基金调仓操作造成一定掣肘,尤其当规模超过基金经理能力范围时,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净值大幅波动,给基金公司带来负面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情况下,宁愿放弃一些规模收入,也要控制过多资金涌入可能产生的风险。
该人士说,限购其实往往针对的是热门基金和基金经理,而且热门基金经理出现限购时,往往旗下大部分产品都会限购,这是为了将规模控制在基金经理舒适圈内的一个常规操作。
长江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从卖方角度看,限购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难掉头”的问题,避免基金经理因流动性放弃一些投资机会,影响收益,也有利于限制投资者因个股停牌借道基金买入的套利行为。站在买方角度,限购可能改变过往投资者随意进出的高频交易心理,让基金份额持有人尤其是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更珍惜已有持仓;限购也会产生“稀缺效应”,刺激投资者的购买欲,带来类似“饥饿营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