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出现,让2023年注定载入史册。自2022年11月推出以来,ChatGPT持续爆火,甚至入选了《自然》杂志2023年度科学人物榜单,刷足了存在感。人们怀疑它、恐惧它,又试探它、利用它。
尽管ChatGPT尚未普及,可世界正在被以GPT系列为代表的大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所重塑——我们打开文档就能在右上角看到的AI小工具,各种声称能一键生成图文的App,短视频里人们用AI不断整花活……普通人每天都能感受到ChatGPT们带来的新鲜感。
一部分人更率先感受到新科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早早利用AI写稿、绘画、写代码、写活动总结的人,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随之而来的是写手、模特、原画师、程序员等职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小规模裁员,让不少在岗人士陷入被取代的担忧之中。
企业入局、股票暴涨、争议频出……正如每一次科技进步势必会带来全社会的改变,新一轮“AI热”高歌猛进的背后,藏着人们对“科技向善”的向往。
科幻正在变现实
十年前,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直播太空授课,智能手机还是“新鲜事物”。今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已经在中国空间站里,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了。
在太空,不仅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还能随时品尝太空菜园里的蔬菜年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面对灭亡危机,电影中的人类分成了崇尚虚拟世界的“数字生命派”,以及奔向宇宙的“流浪地球派”,这恰好对应了今年的两件科技大事:
今年3月,GPT-4发布,能赋诗、看漫画、懂幽默,功能更强大。有人认为,它在一些领域,开始表现出和人类水平一样的智能;同时,4月和11月,“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运载火箭”星舰进行了两次试飞试验,尽管都以爆炸告终,但都有收获,人类距离低成本太空旅行乃至太空移民更近一步。
马斯克在推特上晒出星舰图在我国,不少科幻情节在今年也成为现实:
“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破世界纪录;南开大学的猴子用上了“脑机接口”,成功通过意念操纵机械臂运送食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超导量子领域取得新进展,为电影里的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的亮相提供了现实依据。
试验通过介入式脑机接口实现动物主动控制机械臂 图源:南开大学人类走向更远的地方。四川凉山地下2400米,有世界最深、最大的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万米深海,“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低频引力波存在的证据;“天问”得到了新回答,实现全球覆盖的火星全球影像向全人类公布。
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 图源:中国科学院普通人的生活在被不知不觉间改变。如今,每个中国人都能用5G网购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票;在深山老林,人们使用拥有卫星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不怕断网“失联”;会飞的列车在城市里悬吊半空穿行,上下班的人们可以随时低头俯瞰整座城市……
武汉市光谷空轨光子号两车交会无论人们有没有发现,科技飞速发展,正在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类“狠活”
我们总讲,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今又有了新样本。
当广大打工人还没来得及用AI润色文章,骗子已经用上AI换脸和拟声技术骗钱了。
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低俗视频、科普谣言、网络暴力……如今,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原本现实存在的问题到网上总是被放大。
比如今年被曝光的“人肉开盒”现象,结合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能让你前脚补办完身份证,后脚就收到陌生人发来的新证截图,这还一度形成所谓“亚文化”,枪口同时对准公众人物和普通人。
网络开盒者号称180元可以开盒多项信息同时,AI让许多平常事也变得危险。好好地乘坐地铁可能被人“一键脱衣”造黄谣;听到亲友借钱,打电话、发视频求证也不再管用;随口开句“取消限行”的玩笑,会迅速变成新闻稿全网疯传。
普通人隐私信息毫无防备地被“贱卖”,只需1元就能买到200个学生信息且“祸及家人”;当人们用AI相机做“数字分身”,并不知上传的人脸照片会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高科技企业对此也防不胜防,“三星电子”引入聊天机器人ChatGPT不到20天,便被曝出机密资料外泄。
有些问题也不再止于想象。当人们看《流浪地球2》中,小女孩“丫丫”在死后被父亲以数据形式上传网络,一度产生关于“数字生命”与“电子宠物”的争议。不到半年,用AI工具生成的“AI奶奶”出现,音容笑貌宛在人世,让人们真切地思考虚拟数字人的意义。
经过UP主描绘奶奶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后,ChatGPT4能扮演奶奶的角色,和孙子自由对话并主动关心孙子2022年有个流行词是“科技与狠活”,本意是在说食品添加剂能改良风味、有利储存,但滥用会有损健康。如今,人们渐渐发现,科技的进步往往暗含另类的“狠活”。
我们,该怎么办?
如何面对进击的人工智能?
“自从有了微信,打工人就没了下班时间。”这句话看似玩笑话,背后却是人们对科技进步更深的担忧。
对于网骗、网暴等用科技作恶的“狠活”,人们可以用法律、科技等手段应对。比如,面对来势汹汹的AI,很多国家都出台相应的禁令和法律;有科学家研究并纠正AI的“重男轻女,爱白欺黑”取向;为避免AI创作泛滥且难以识别,人们试图开发AI识别工具、给AI制图加上水印……
当地时间6月14日,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以499票赞成、28票反对和93票弃权的压倒性投票结果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可是,“领导能24小时找到你”并没有那么“狠”,人们虽有抗拒,但当全社会都接受了新技术带来的新规则,普通人似乎也只能接受。
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日渐习惯无处不在的推流广告、人均上网时间越来越长……人们的生活方式被逐渐改变。
更深层的危险是,人工智能可能比你的父母甚至你本人更了解你自己,它只知道如何挑动你的情绪,让你深陷于网络之中不可自拔,或者让你不由自主地买下一堆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它们甚至能发现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恐惧与仇恨,并在合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情绪。
其实,赫尔利早就发出过警告:如果我们太注重发展人工智能而又太不注意发展人类的意识,那么计算机有了极先进的人工智能之后,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
当然,人类中的先进分子对科技始终怀着忧患意识,“弗兰肯斯坦”式的结局想象层出不穷。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被自己所创造的生命伤害并死亡今天也不例外。譬如,人们开始警惕信息茧房,不少人关掉了APP的智能推荐功能,有意识地去看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努力挣脱算法的束缚;越来越多人有意识地控制上网时间;豆瓣上,“远离屏幕计划小组”、“反技术控制小组”等群组,都倡导一定程度地戒断手机;人们越发关注体验线下生活,比如今年一度火过的逛菜市场、City Walk、让生活重回“附近”……
“远离屏幕计划”豆瓣小组首页的组长发言面对进击的人工智能,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急迫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由算法决定“我们是谁”。
因此,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