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听到小伙伴,吐槽自己的现任或前任直接主管。随着工作时间和经验的增长,每每看到这种吐槽,我就会反思,假设有一天我是那位被吐槽的主管,我就一定能做的更好吗?
图片来自 Pexels
如果自己不敢 Say Yes,那反倒说明自己的火候不到,一定还有哪部分欠缺,但它具体是什么呢?
刚好最近在学习“宁向东的管理学课”,今天我也试着通过四象限图表,来结构化的展示下我对 Leader 类型分类的理解,什么样才是一个好 Leader。
什么样才是一个好 Leader
我认为,在一般的下属眼中,Leader 可分为以下四个象限:
“值得跟”的 Leader(1 象限):
“靠得住”的Leader(4 象限):
不过这种 Leader 身上的个人魅力或职场魅力,相对会弱一些,所以他对下面的人的未来成长的正向影响因子也相对有限。
“画大饼”的 Leader(2 象限):
“被吐槽” 的 Leader(3 象限):
“值得跟”绝对是对一个 Leader 最高的赞扬
上面 4 种 Leader 类型,是从对“个人未来发展”和对“社会性投入回报”两个层面来拆解的。
现在职场人,大家都想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但也请领导别总打嘴炮,该有的物质落地还是要有的,聪明的领导,会配合着短期和长期回报组合着来。
另外,能躬行实践,肚子里有货,有认知深度,且在有了家庭后还能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 Leader,真的不多见。
Leader 也是人,大多数更是普通人,如果工作投入的多了,自然家里照顾少,如果家里照顾的多了,自然会借用公司的职能杠杆,让下面人去多干一些,这些都需要主管智慧的平衡。
所以通常情况下,Leader 也确实不好做,所以如果自己能遇到好领导,请珍惜,多向他学习,不管是工作方式、还是生活平衡、还是情商处事。
对于想寻找值得“跟随”的好老板的小伙伴,我建议是,第 1 象限最优,其次是第 4 象限,再次是第 2 象限,最后是第 3 象限。
如果跟着一个第 3 象限的领导,请努力尝试更换到第 2 或第 3 象限的领导,第 1 象限的则可遇不可求,没遇到之前请努力提高自身,没有好坑,那就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好萝卜。
组织发展的必然性
记得前些年看到帖子,“在基础薪资一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应该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或创业公司”,记得那时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一些理由,无非就是大公司去了是拧螺丝,小公司则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让自己快速成长。
当时我的观点是,各有各的好,核心重点是应该注重提高自身,不要纠结,都可以水到渠成。
但是时至今日,我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有了更明确的答案,因为想清楚了,我现在的建议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选择进大公司”。
对于出入职场的人,如果能进入大公司,岗位职责和从属领导关系一般会比较明确,虽然不能让你像创业公司一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熟悉。
但是由于公司具备完整的通识培训,且会在特定领域,让你重复性的锻炼某些必须的技能。
重复事情做的多了,复利作用就会出现,自然会产生一些衍生能力的提高,大厂沉淀的那些在各种社会光圈背后的道理,慢慢的就会被自己悟出来。
而且在整体的工作方式和业务理解上,大厂也会提供一个良好且稳定的成长环境。
这对青壮年的新人来说,这样的阳光和土壤,远比如何能在短时间拿到什么果实(工资、晋升、名头)更重要。虽然大厂现在越来越不好进,但机会还是有的。
努力成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
组织业务考核主管的,是 KPI,而员工心里考核主管的,则是口碑。口碑里会流露出心底是否服他。
所以好口碑的主管具备哪些特点呢?这些特质自己是否可以提前提高?不妨拿镜子对比自己现在的水平:
工作这些年,我在阿里的历任直接主管已经不下 10 位了,打过交道的主管就更多了。
他们每个人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水平,就像一面面镜子和对照表,在校正和指导我,帮助我对职场系统进一步定位理解和完善。
未雨绸缪,提前丰富自己的能力矩阵,早晚有一天,大家都会被组织,赋予管理某一块业务的职责,那时,各位就都会增加一个新的职业头衔“Leader”。
少些吐槽,多些精进,始终并持续关注自身的不断成长,选择性忽视那些“即使吐槽但也没用”的精力浪费。
理解好一个 Leader 对组织的意义,对业务的意义,对下属的意义,努力成为一名有好口碑的 Leader,并最终成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