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从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习惯,很多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打开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
如果你也想在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么这篇满是干货的文章,或多或少能帮助你。
其实所谓的新媒体写作,说白了就是把过去“旧媒体”上的东西搬到手机上。
它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移花接木的手术,但其中的内核还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新媒体写作,以需要知道其两个核心特点:
一、针对性要强。新媒体是建立在深度分析读者阅读习惯基础上,针对热点和特定内容进行持续性发掘的。
二、要用新方法。载体变了、方式方法自然要为之改变。新媒体写作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形成持续阅读的粘性。
01 分析读者
过去的文人写作,大多属于自我宣泄型。他们将自己内心中的苦闷抑郁、兴奋欢乐以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进行宣泄,并不过分关注读者的接受程度或者共鸣,他们在乎的只是自我宣泄。
而新媒体写作的作者,是普罗大众,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人皆作者、人人皆读者。
新媒体写作要摒弃私人写作的固步自封,要做到公众写作的超强普及性。
你需要注意针对性。
比如《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的目标读者是学生,《新手妈妈必读的五条建议》是针对新手妈妈的。
新媒体写作的读者是创作者的上帝,你需要去不断的揣摩和分析,他们的年龄段、地域、性别、价值观等等。
只有分析好了读者,再以读者的喜好去创作,才能既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又满足了作者的收益,一举双赢。
02 细分市场 注重颗粒度
分析读者是为了做好将市场细分的准备。
旧媒体的的创作不存在针对性,而新媒体创作的特点是细分化、窄众化。
若你创作一篇文章名叫《中国文化》,你相信我,无论是推荐量还是阅读量都不会很高,因为机器无法识别你文章的关键词、论点及目标人群,因为仅凭文章题目就无法判定目标读者。
那些宽泛的、空洞的、覆盖面过广的文章因找不到目标读者而被埋没,无论你的文笔有多好。你想想,古往今来那么多大师,有几个敢以《中国文化》为题,王国维那么牛,也只擅长研究诗词;鲁迅那么牛,也只擅长创作小说;季羡林那么牛,他的专业名叫“吐火罗语研究”。更何况,是普罗大众中一个平凡的你呢。
一定要将自己文章的创作细分化、窄众化,越细分、越窄众机器越能刻画出你的读者或者说粉丝画像,越容易做到精准的推送。
有句话叫“一根针扎破天”,讲的就是只要足够聚焦,就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这也就是头条所讲的,要注重“垂直领域”。
03 确定以“应用文”为基础的写作目标
你放心,你的心情随笔、读后感、私人日记不会在新媒体上有读者的。
我自己的日记都懒得写呢,看你的日记干嘛?和我有什么关系?
没错,一定要注意“和我有没有关系”这句话。
读者要的,一定是和自己有关系的文章,那种能教会自己某些技能的“干货文章”,那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论文”,哪怕是“如何利用5G技术成功养猪”,都比你创作半年、埋头苦干写出来的小清新文章点击率高。
新媒体写作,要切记“写作有用,有用才写”
而有用,针对的是读者。
04 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文章写的再好,如果读者没有评论、转发、点赞、收藏等,机器仍会判定为你的文章不优质,后续很难继续推荐。
所以,在创作中尽量去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以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举例、验证等方式证明自己观点之后,可以引发读者的讨论,并时刻关注留言板,与读者积极互动。
当然,也可以选择那些易产生共鸣的话题,当读者感同身受时,哪怕不评论,也会积极转发、点赞和收藏。
05 积极蹭热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新媒体上文章的寿命也不过24小时,一篇文章发出去24小时之后,若反响不佳,那么机器就不会继续推荐,之后自然也就很少人会去阅读了。
所以,我们需要去蹭热度,谋求抱着“热度的大腿,出一个爆款。”
那怎样才能抱住热点的大腿呢?
一般跟新闻热点有关的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让自己的内容结合时事新闻,以热点新闻作为自己文章的引子,结合自己的定位,对目标读者的分析,转述到自己所擅长的创作领域上来进行创作。这才叫做成功的抱住了热点的大腿。
06 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过去我们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比较简单,是否得奖、是否受到支持,是否“震撼心灵,揭露人性”等等。
但是对新媒体写作而言,评判的好坏只是阅读量的高低这么简单。
而自己的人格特质、写作的风格化很容易形成自己的ip,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形成固定的粉丝群体和追捧人群。
当然,这需要日积月累和长久的探索。
凡事慢慢来,莫着急。
请相信,总有一天,你会迎来自己的第一篇爆款文章!
因为在你漫长的人生道路当中,今天,是你最年轻的一天!
一切,都来得及!
我是Allen,别的不说了,除了第一个偶像周星驰的图片来自网络,其他的插图文案都是我原创的,若喜欢,请自取。
感谢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