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早早地起床,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孩子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你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孩子起床。不知叫了多少遍,一直快要到7:00了,孩子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这顿早餐。
这时,你为孩子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喊破嗓子才动,要是妈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只顾胡乱吃几口,用手背抹抹嘴,抓起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
这时你又着急了,追在孩子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下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一个早晨就在你的唠叨声中过去……
你是好心的父母,你却变成了"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是,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唠叨的形式,基本上是重复的陈词滥调,类似的话反复说很多遍,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直听得孩子耳朵"磨"出老茧,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烦意乱,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的数落和冷嘲热讽,就算说的是好话,也多半是"不要这样""不许那样"的话语。
重复式的唠叨让孩子心烦,同时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地,不唠叨的事情孩子就做不好。
批评式的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随意式的唠叨容易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常常当成耳边风。
"在学校要听话啊!"
"作业做完了吗?抓紧啊!"
"多吃点有营养的,身体好。"
……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希望得到自主。父母过多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父母针锋相对以至于恼羞成怒。
心理学研究证明:
反反复复听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
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
父母跟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随意开口就来。
有个小情景:
妈妈规定孩子在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过了一会,饭还没有烧好,心里又担心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先吃点东西吧"这种自相矛盾的话通常因为父母没有想清楚就安排孩子。
其次,吃饭前吃饭中不要唠叨。唠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影响孩子的食欲,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唠叨成了习惯后,要学会克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不需要时刻唠叨的话筒,他们需要的是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意,不需要用唠叨来展现,可以找时间认真地跟孩子谈话,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思考。
聪明的父母会做有效沟通,而不是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
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只会让你变成吃力不讨好的父母。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