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2023年毕业季临近,“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今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等话题频登热搜。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学历内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高学历就业似乎也没有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就业市场仍然竞争激烈。
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数据,今年北京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预计约为16.08万人,本科毕业生预计约为13.61万人。
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在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通过攻读研究生提升个人竞争力,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人,系连续第8年增长,考研竞争日趋激烈。
4月16日,新东方发布《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结合官方数据和用户调研,从多个维度对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新趋势作了深入解读,并提供了2024年考情预测和备考建议。
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总监李琳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今年白皮书梳理了800多个招生单位2022年、2023年考研不含保研名额的招生数据,此外,白皮书还对各科目备考建议部分进行了细化提升。
白皮书调研认为,近年来的“考研热”,背后深层原因是客观且理性的。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单位人才培养重点逐步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的资源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稳步提升,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
“从考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考生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选择更为理想的深造专业/院校,会在普通高等教育结束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李琳强调。
综上,白皮书预测,未来10~2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将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都会进一步提升,这是社会发展和考生个人发展的共同诉求。
2023年考研真实报录比约6﹕1
2023年研究生报考与招生人数,整体上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些新变化。白皮书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总结出研究生招考的几大趋势变化。
首先,考研报名人数与高校国内升学率提升。白皮书通过对过往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的调研分析发现,本科应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率逐年上升。其中,“双一流”院校选择国内读研的应届毕业生占比增幅更加明显,这一趋势与“双一流”院校建设研究性高校的方向一致。
其次,白皮书发现,研究生报名人数的持续走高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呈正相关。其中,专业型硕士招生增幅更加明显,2021年专业型硕士招生占比已达61.8%。
对考研学生来说,“报录比”是他们最关注的指标。通常,人们用考研报名总数和招生总数计算报录比,但由于推免生占据了部分招生名额,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数据,会比真实报录比偏低。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考研的难度和变化趋势,新东方梳理各招生单位官方公布的统考招生名额,在招生数据中去除保研招生名额后,计算出了2022年和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分别为5.6和5.7,可以简单理解为约每6位考研报名同学中会有1个人被录取。真实报录比展示的考研难度比使用总数据推算的报录比要高,但近两年相对稳定,考研难度没有明显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仅为全国整体考研报录比数据。“考研到底难不难,还要看具体报考的院校、学科门类、专业类型,相关数据在白皮书中也有详尽展示。只有数据分析的颗粒度不断降低,才能进一步接近考研的真相。”李琳表示。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生报考趋势,白皮书认为,在国家继续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普通本科学校毕业生规模的变化、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占比的变化,以及毕业生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满意度,预计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将继续增长。但由于报名人数增长也同步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因此考研难度不会突然加大,考生不必焦虑,应调整心态,平和看待,并结合自身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确定合适的报考目标。
此外,白皮书预计,“二战”或在职考生群体占比将继续增加。对在职人士而言,考研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职业发展。仅从薪酬维度来看,各主要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起薪相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有明显优势,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均在25%左右(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是指某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相较该行业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的涨幅)。更高的薪酬回报、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更广的就业选择范围,让很多已经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重新加入考研大军。
关于“学硕”与“专硕”的选择,白皮书认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招生信息是考生进行报考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通过合理规划提升考研成功概率,新东方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形成《2023考研招生数据分析报告》。除了呈现总体的研究生招生新趋势,还为2024年考生提供了细分到二级学科和招生单位的报考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设置专业及交叉专业或成新热点,建议考生多了解此方面的招生信息,打破原有的学科门类认知,了解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方向,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报考目标。
注重本科院校回归根本
近两年,一个频频引发热议的话题为“逆向考研”,该现象是指考生选择综合实力及排名不如本科就读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作为考研目标。不少媒体对该群体考生予以重点关注。
然而,新东方调研发现,在2023年考研学员中,“逆向”报考的学员占比仅为19%,81%的学生将同等水平院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从而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而即使“逆向”考研的同学,做出选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所在地、专业排名、导师水平和就业前景等都是考生看重的因素,也有部分“逆向”考研学生表示:“更看重理性分析、稳妥上岸,学校层次不重要,拿到研究生学习机会最重要。”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比我们当初多得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发布会上表示,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于国际关系、科技发展、世界经济格局、职业前景预期等方方面面。而决定人生发展的因素,除了时代、国家等大环境,还有城市、学校、家庭等中小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和品德。他建议大学生在顺应大环境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改变现状,谋求更好的发展。
在这种大形势下,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研的热度已经持续多年,另外,考研得到的回报不像前几年那么高,再加上大学生总量的增长也是接近高点,所以多方面分析,未来考研的热度虽然还会提升,但已经接近顶点。
一方面,要理性对待考研现象,另一方面,专家呼吁本科院校也要回归本身定位。“所有本科院校要回归本身的办学定位,不能围绕考研进行办学,要给大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保障每一门课程的质量。简单来说,遏制考研‘高考化’,必须防止大学‘高中化’、采取和高中一样的升学教育模式,要禁用考研率评价本科院校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炳奇表示。
熊炳奇进一步指出,要让高校形成合理的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大研究生推免改革的力度,推进申请审核制,即由学生自主申请高校,高校对申请者的大学学业成绩、学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其次,要切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学历论,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要禁止用考研率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建立起基于学校办学定位的、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重视内涵发展。为此,必须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均经费标准。
(编辑:于海霞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