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因面试在杭州逗留半个月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李志(化名),又再次动身前往南京参加另一家公司的第二轮面试。
“因为要参加一家公司的线下考试,接下来应该还会在南京待一段时间。最近面试的数量已经渐渐少了起来,而且有了比较满意的offer后,我的重心也将转移到毕业论文上。”李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受疫情影响,进出学校的程序比较繁琐,因此最近为了求职一直在京外奔波。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11月28日至12月18日举办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为2023届高校毕业生、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2023年大学毕业生将创纪录地达到1158万,减去100万左右直升研究生,再减去20万至30万出国留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仍然超过1000万。在全球经济衰退、新冠疫情影响持续等背景下,消化千万级大学毕业生压力可想而知。当前体制内有编工作持续高热,考研大军也不断壮大。稳定就业形势,关键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心全意的诚意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更多市场创业主体,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确保民营企业家的创业信心,营造不同所有制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教科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院张家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前“找出路”
“虽然我是2023届毕业生,但我最早开始考虑求职是在2021 年的11 月份。”李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他曾经的求职意向是互联网行业,并为此参与了实习。但在求职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后,他开始转移视线,试图寻求更稳定的就业出路。
最初,在了解到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后,李志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读博,进入高校。然而在申博受挫、同学陆续拿到offer等消息接踵而至的情况下,李志倍感压力并开始关注秋招信息。
“在8月底9月初,我正式开始了秋招投简历之路,求职方向主要是国企。“李志说。
秋招投递简历便耗费了李志大量的精力,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招聘系统,他一直反复进行着信息填写、线上笔试等大同小异的求职步骤,前后投递了超过一百个岗位。“在9月和10月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是在投简历,做笔试中度过。”
10月末,李志在陆陆续续收到了几个线下面试邀请后,便开始离校求职。
“最初面试前会紧张好久,会不断复习自己简历里的东西,会在面试前一晚失眠。但后来也渐渐习以为常,也逐渐开始习惯很多公司面试后便没了消息,并没有了一开始面试被挂了的失落。面试最多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两个面试,甚至我都记不清,已经面试了哪些公司。”李志说。
据李志回忆,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他接到了求职公司询问他一个半小时后是否方便的电话。由于此前已多次面试这家公司,简历一直在不同部门间流转,他便没有抱太大希望,甚至由于时间匆忙,开始面试的时候,都没能来得及打开电脑,是直接用手机进行的面试。然而就是这次持续了三十多分钟的面试,让他收到了心仪的offer。
“求稳”心态明显
其实在求职期间,李志还报名参与了国考、京考以及江苏和浙江的省考。“虽然同学之间经常说的是,公务员考试和秋招是无法同时兼顾的。但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家多数做不到孤注一掷备考,会担心错过了秋招的机会。”
事实上,《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选择升学道路外的多数应届毕业生,在秋招期间都会参与公务员考试报名。
“虽然我更心仪公务员工作,但为了增加就业机会,还是会关注秋招中一些有吸引力的岗位。因为重心一直是在备考上,所以没有去听学校组织的宣讲会,都是直接投递简历,目前也参与了几次面试。”2023届本科毕业生祝康(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和室友都是同时报名了国考、京考以及选调生考试。
“对于我们来说,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考试内容相似,可以一起准备,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是都可以参与的。”祝康说。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大学校毕业生倾向于考研、考编,并且倾向于具有稳定性的工作。
一方面,大学本科毕业竞争激烈,大多企业提高了应聘标准,大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岗位减少或薪资待遇下降,导致更多的大学生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目前私有企业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成为了大学生离职率增高、考研人数增多、考编人数增多的原因。而许多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导致处于劳动关系中本就处于劣势的大学生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薪资高、福利待遇好的企业或者机关,那么相应考研、考编的人数也就增多了。
“毕业生都在追求稳定,选择风险性低的工作,考研考编热持续升温。在人们固有印象中,体质内工作稳定,待遇有保障。因就业期望值偏高,对就业岗位过分挑剔,就业观念与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形成极大反差,同时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困难。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就业机会,而是难在没有理想的就业岗位。”原杭州余杭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陶华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建议,毕业生应想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给自己人生做好规划,想好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不要为了找工作而工作。
精准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元因素共同叠加所致。近几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都在持续增加,累计到今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就相对较大,也就造成了较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
与此同时,受今年全球经济下行、生产成本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企业并不是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所以新增的工作岗位也不旺盛。而我国多地的疫情反复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应聘、实习实践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11月28日至12月18日举办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为2023届高校毕业生、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期间,各地人社部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集中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直播带岗宣讲、就业指导和职业体验、线上测评和考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进校园以及线下招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
在精准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方面,将设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为线上招聘主会场,并在中国公共招聘网、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国家人才网以及中智招聘、国聘等网络招聘平台开设活动专区,搭建集成化、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
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要求各地广泛动员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入挖掘岗位信息,引导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持续推出行业性、区域性线上专场招聘,并与人力资源市场网活动主会场链接。
据悉,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已连续举办19届,近十年来累计提供岗位1969万个,服务高校毕业生1578万人次,445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