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九月的开学季,不少家里有即将升小学的家长忧心忡忡,比如“不会写字、拼音还不会、十以内加减法还不能对答如流,坐不住、专注力不够,不合群……”等焦虑和担忧时刻笼罩心头,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可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完美的幼小衔接”“加速跑、超前学”,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去检验学习成果。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告别三年幼儿园悠游自得的生活,一年级的孩子正式开始了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学校生活:有规范的课堂学习、有团结一致的集体生活、有自由活泼的课间休息。
这不仅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开始,也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更加独立相处的第一步,更是他们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开始。
作为一个刚刚陪孩子走过一年级的老母亲,回首这一年的心路历程,特别想将这一年还热乎的养育心得分享给大家。于是,经过和身边一些家长朋友的深入探讨,特地整理了一份幼升小“特别清单”,送给新生一年级的家长们!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事项般的列举,不是提醒你要为孩子做好这样那样的入学准备,而是分享如何陪伴孩子坚实走好漫漫求学路的第一步。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将重点围绕孩子和父母、孩子和孩子、孩子和学校(老师、课堂、课间)、孩子和自然以及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这几个方面来谈一些经历和体会。
锦囊一:
不可忽视的入学“仪式感”
帮孩子顺利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个好帮手。中国青年文学作家八月长安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成为我们自己。面对孩子步入小学的这一关键时刻,借用仪式感,帮助孩子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希望,帮助他在即将到来的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在陪同孩子开学报到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参与入学登记报名的每个环节。比如班级参观、校园环境熟悉等活动中,让孩子在前、家长跟随,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今后就是学校的一员、也是学校的一位小主人。
02
在开学之前的那个周末里,可以做很多仪式感的事:
让孩子参与准备学习生活用具的全过程,比如一起逛文具店准备学习用品、给新书包书皮,在书皮上写上班级和姓名;
准备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并进行“演练”(对于怯场害羞的孩子,提前准备下很管用);
一般校服如果提前发下来,那就让孩子穿着校服到照相馆去拍一张标准的、正正经经的入学照片(蓝底2寸、1寸的都准备好),留下孩子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形象照,开学后建立学籍档案也需要用;
和孩子一起准备好开学第一天要穿的校服(很多学校都有多套校服,家长一定要分清楚,一开始孩子都是迷糊虫)、收拾好书包;
给孩子准备一束花或者一个盆栽,布置孩子的卧室,比如在墙上贴上一串艺术字“恭喜……(孩子的全名)成为一名小学生啦”,前一晚提前准备好,等孩子第二天醒来就能看到这些精心准备的场景。
03
开学第一天:
尽量早点到校,陪同孩子进班级(双职工家庭请至少一位家长请假陪同孩子上学),如果不能进班级,那就在学校门口,一定要留个合影;
遇到新生家长,请父母主动热心和新同学家长打招呼,并介绍孩子;
遇到校门口迎接的老师,请父母主动问好,作出良好的榜样示范;
新生一般在下午4点前就下课,请尽量做到按时去接孩子,让孩子在列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看见父母,这会成为他喜欢上学的动力源泉之一;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感”——关于称呼的改变,很多家庭习惯于称呼孩子的乳名或者小名,请从入小学开始的第一天就正式地用孩子大名来称呼,这也是向孩子展示:他将是个独立的人了。
入学“仪式感”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始,培养孩子对新身份的认同、对新环境的适应、对新生活的憧憬!
锦囊二:
让孩子喜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胜过一切
在Willingham《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的书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学习违反了大脑思考的本性”。也就是说,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学习需要大脑思考。小学生活完全不同于幼儿园,课堂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穿插着的课间活动是孩子们放飞自我的调剂品。
孩子能主动融入和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间活动中,也就掌握了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最重要的一个游戏规则。那么,让孩子喜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01
多找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班级群里,尽量第一时间呼应老师。
比如,老师布置作业、下达一些班级通知或者活动等家长及时给予反馈,家长报名带着孩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学校情况,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增进家长和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和各科老师都要勤沟通,但我不主张接孩子放学时候找老师“聊天”,那样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安全感:“妈妈和老师聊天,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儿。”
微信留言的方式是最好的,比直接致电更能尊重老师的时间,也可以给老师预留一些对孩子情况的整理时间。
02
检查作业和进行作业反馈,也是特别好的沟通枢纽。
在一年级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扶孩子上路”:尤其要认真对待作业检查和作业反馈。
我一般会将孩子在家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然后也顺便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老师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相比看到“已完成作业。某某某。”,他对有作业情况描述的签名反馈会更加重视,一般会就孩子在校学习的表现进行客观陈述,这其实也是家校共育的体现。
无论是老师回复“上课积极动脑,爱举手发言”还是“上课注意力有时不集中,爱讲小话”,我们都要做到平和以待,积极正面引导孩子,给孩子时间去成长,让他喜欢上学校的老师,这是他爱上课堂学习的第一步。
03
家长能记住班上孩子的姓名以及一一对号入座,也会让孩子更好地和同学和睦相处。
对孩子班上的同学,一方面家长要留心关注孩子在家经常提到的同学的名字和小故事,另一方面家长在送孩子去学校,要主动和同学以及同学家长打招呼、聊天。在一年级入学初,经常会出现这个同学忘带文具盒了,那个同学忘带作业本或者课本了;
到后期还会出现有的孩子很擅长解答某些题目,而有的孩子却总是不理解。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在班级也会鼓励孩子们要互相帮助。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感受到学校和班级这个新家庭的温暖和爱。
孩子喜欢老师,课堂才会变得有吸引力;孩子喜欢同学,课间才会释放自由玩耍的天性。
记得开学第一天,孩子放学后高兴地说:“我太喜欢上学了,因为有课间休息,我们可以自由的玩耍;我太喜欢我们的老师了,课堂上他们有时候很严格,但课间从不管(约束)我们,有时候还给我好吃的。”这充分说明了孩子对自己支配时间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双向认识。
当时听了这句话,我震惊之余身既感开心又倍加担心:开心于孩子喜欢上小学,担心于孩子会不会上课都想着玩的事。后来,时间证明这一切都是老母亲的杞人忧天。
锦囊三:
“爱学好问会玩”的孩子,
老师和同学都喜欢
抛开有爱心、听话、懂事、守规矩等“好孩子”常见标签,我今天主要是谈谈我所认为的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另类好学生”标准:爱学、好问、会玩。这六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孩子而言,这些要求可不低。
我参加过学校的两次活动做义工家长,一次是班级里开展的活动、一次是操场上举行的全校性活动(需要孩子们站立一阵),亲眼目睹了一年级新生们给老师们带来的巨大挑战。很多孩子坐不住、站不住,管不住腿、闭不住嘴,东张西望、抓耳挠腮,老师们在维护秩序方面就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大家可以脑补下这样的场景。
“爱学好问会玩”这6字箴言,体现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作为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新三好”品质呢?
01
爱 学
老师们说一年级的孩子大致分为三类,一部分是根本坐不住,在教室里或是上串下跳、东张西望、左邻右舍讲小话;还有一部分是老实坐着,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一小部分属于“爱学”状态的孩子。
他们在课堂上很积极,踊跃发言、能紧紧跟随老师。这样的孩子,不仅专注力强,听力理解力也更好。
比如,老师上课都是用书面语,对这样的课堂指令“同学们,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啦。请你把语文课本拿出来,翻到第6页。我们今天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请大家注意听讲。”,有多少孩子能够在老师几句话说完之后,完全按照老师的指令落成行动呢?
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全班能够完全把指令做到位的孩子达到20%就不错了。这句话蕴含三个指令,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和听力理解力都不够,孩子都没办法执行指令,更谈不上爱上课堂学习了。
所以,让一年级孩子“爱学”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抗干扰力,锻炼孩子的听力理解力,让孩子能听得进、听得懂老师“课堂的话”。
02
好 问
“好问”比“爱学”对孩子们的要求又更深一步。孩子爱上课堂学习,表示孩子能被老师的内容牵着往前走。而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不懂的内容。这个时候孩子选择“绕道走”还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确会形成不同的思考模式。
就像童行学院App时空之旅课程中,通过小葡萄和小栗子来不断发问,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启发孩子们进行深度思考。孩子“好问”,说明他在思考,通过思考和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探讨,这种带着问题的探究式学习也是童行学院一直提倡的。
我时常鼓励孩子,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有任何不明白的一定要说出来。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促进孩子不断思考。
有一次孩子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说:课间跑去问数学老师问题,不仅弄明白了不懂的地方,还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零食。关于孩子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我们其实也可以从亲子阅读中来培养。(点击链接: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阅读思维能力)
03
会 玩
“会玩”是一年级学生的最高境界。苦学的孩子很少有会玩的,而真正会玩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会差。课间活动以及中午饭后午休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会玩的孩子,他不仅会设计游戏规则,还能照顾参与者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也会遵守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加健康。这样的孩子,不仅同学喜欢,老师们也十分欣赏。在家里,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做活动组织者和带头人,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和自信心。
“爱学好问会玩”折射出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助一年级孩子修好这一门迈向社会第一步的必修课。
锦囊四:
父母放下焦虑是攻破“三关”的制胜法宝
小学第一年,“写字关、拼音关、作业关”是父母和孩子都必须面对的三大难关。
我的孩子是属于听力型学习通道畅通的孩子,他读了大量的绘本但却识字很少,也没进行过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时候学了简单的认字,对数学进行了简单的启蒙。暑假孩子参加了十五天的写字培训班,我在家里和她一起看了一套学拼音的视频和一套绘本,隔三差五的为他准备几道数学作业。
所以,和众多家长一样,我带着对孩子既担忧又自信的复杂心情把他送进了小学。
01
关于“写字关”
我们是部编版的教材,头一个月语文学习是最简单的“人口手天地人……”等认字,数学是要学会标准书写0-9这10个数字。
所以,一开始面对的就是握笔姿势和规范书写的挑战。这里不花笔墨阐述“写作业时惊天泣地”的经历,直接和大家分享如何应对“写字的挑战”:
第一,挑好的字(这个一定要放宽要求,他毕竟是个才学写字的孩子),用红笔圈起来或者划星星、三角形等特殊符号予以赞许;
第二,在其他书写一般的字中,将笔顺写的好的圈起来;
第三,家长引导孩子自己纠错,比如对孩子说:你再看看其他还有哪些字能够写得更好呢?
第四,家长故意做书写一般的示范,让孩子当老师为家长纠错,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
02
关于“拼音关”
孩子所在的学校是过了国庆后才开始学拼音,大约一个月多点的时间就学完了。由于没做过系统学习,拼音学习对我家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拦路虎”。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我做过的一些辅助学习的方法:编故事法、转盘法、抢答比赛、盲人摸象法,家长们也可以网络搜寻其他更多实用的拼音学习方法。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拼音的孩子,提前预习第二天老师的上课内容,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孩子课堂学习热情。
对抗“拼音关”,我总结最大的体会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变着花样强化他对拼音的熟悉度。虽然一个多月拼音知识会教完,但整个第一学期老师都会贯穿拼音的学习。家长要注意的是“急不来”,要在心中牢牢树立一个信念:孩子今天不会不代表一个星期后还不熟悉,允许他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03
再说“作业关”
记得当时因为孩子不熟悉拼音、识字量也不大,在学期的前半段,读题慢、题目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难,直接导致做作业很慢。
到了第二学期,孩子适应后,我无形中对孩子要求提高,对于老师下发的数学报上的能力提高题,也要求他即便不会做也要理解。
结果总是闹的鸡飞狗跳,孩子每次都惧怕做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题,哪怕是常规题,他都会发怵。
所以,面对“作业关”,除了过好“写字关”和“拼音关”外,最忌讳家长有意拔高。
当我们再说“都讲过几百遍了,怎么还不会?!”的时候,请自嘲的想一想:我们都讲了这么多遍,而孩子还是不会,问题不在孩子,其实问题在我们这。
要知道,思维本身就是一个看不见的能力,如果他今天还不能理解,那只能表示更下一层的思维能力还没建立。面对陪同孩子写作业,我们的关注点不能放在“这道题会不会做”,而是需要带着爱去“看见孩子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面对这“三关”,我想和家长朋友们说的是:放下焦虑、聚焦优点、时刻鼓励,把孩子的成长留给时间,这三大难关也就不攻自破了!
锦囊五:
入学第一年,我们不要总想当“甩手掌柜”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条单行线。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中学、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漫长学习经历。在教育这个话题上,“欲速则不达”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生活中养成好品德,我们都希望培养出别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而小学的第一年,每个孩子都面临一场全新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挑战,会有来自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压力,所以更加需要父母来陪他迎接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光想着,课内学习完全是学校老师们的事,课外学习都是培训班老师们的事。
一年级结束,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自我安排,他深知“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但又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事儿”。我很认同。
孩子说:妈妈,我玩得忘形的时候你需要提醒我;我不会做的题,你需要帮助我;我做完的作业,你需要来进行检查。我觉得孩子的认识一点没毛病。
我们不要总想着当“甩手掌柜”,要做的就是陪伴,用心陪伴,用爱陪伴。走过这一年,我感到:在小学第一年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在孩子的教养上,是比任何其他事情更值得付出的。
最后,用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