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 万玉航)人形机器人正在智能化道路上加速狂奔,成为未来AI发展的新热点。3月19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宣布世界首款人形机器人模型正式发布。在演讲中,黄仁勋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越来越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事实上,2024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与AI的结合更为紧密,业内普遍认为AI端发展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模型
装上“AI大脑” 人形机器人能力边界扩展
近期,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在AI训练与应用场景中的进展引人注目。3月13日,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发布了一则人形机器人视频,展示了其与OpenAI合作后的阶段性成果。视频中,Figure 01能通过与人类的对话,完成一些列指令,如递给人类物品、收拾垃圾、归置餐具等。“说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进展实现了重要突破。”科技投资专家、首建投合伙人王嘉宁对央广网记者表示。
王嘉宁表示,这款搭载了OpenAI大语言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具有视觉识别和理解能力,可以根据人类的指令,视觉识别面前物品的类别和方位;同时具有语音识别和理解能力,可以理解和回应人类语音发出的指令;并拥有流畅的任务执行能力,速度几乎赶上了人类的水平。
Figure 01机器人(截图自Figure发布的样片)
“虽然这还是一款实验室中的产品,但我相信它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广泛的。”深度科技研究员院长张孝荣对央广网记者表示。例如,在制造业、航运和物流、仓储和零售等行业中,它们可以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人力成本。随着大模型技术进一步成熟,其作业场景也可能扩展到包括工业生产、服务业、医疗护理、教育培训、家庭助手等领域。
根据此前披露的消息,Figure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被宝马公司引入其汽车制造工厂中使用。在亚马逊等物流企业,人形机器人已经搭建起真实的使用场景。这都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经在某些工业环境中具备了一定的适应性操作能力。
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生活还有多久?
在发布会上,黄仁勋分享了他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在专家看来,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路要走:“首先,技术瓶颈问题,如传感器的精确度、稳定性等;其次,高昂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会影响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率和市场接受度。”张孝荣说。王嘉宁也认为,法规限制的角度来看,数据隐私、安全责任、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法规尚未全面涵盖机器人应用。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普及中,需要突破的限制因素。
山西证券研报称,人形机器人量产,硬件本体是前置条件,更重要的是“AI大脑”。长江证券在研报中称,多模态模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是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核心痛点。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还离不开产业链上游的大模型产业、模型训练推理的基础设施算力产业链的成熟度。
从国内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驶入快速发展和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阶段。2023年底,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政策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内科技公司也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此前,小米集团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正在研发类人形态机器人。去年8月,腾讯机器人实验室的环境感知机器人实现了走、跑、跳、爬楼梯等高难度动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在今年2月份发布了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新能源车厂的首次实训视频。今年3月18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宣布即将发布第一代通用开放人形机器人本体……
“这些都表明,随着产学研用各方的协同创新,以及政策、资本等要素的加速集聚,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将进入创新活跃期,一方面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商业化路径。”王嘉宁说。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