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有回报”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有些年轻人即使很努力也赚不到钱,为什么如此,因为他们花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攒钱的速度。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的彰显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用花钱的数量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奢侈”地消费,为什么好多90后年轻人都存不下钱?知乎上一篇2.8万的高赞回答让人醍醐灌顶。全文围绕着一个观点:角色混乱的90后正在被“资本鄙视链”牵着鼻子走。
资本的鄙视链上到、微博、聊天工具、浏览器、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应用,下到足球联赛、影视、音乐、游戏、时尚、杂志等文化娱乐,无一不在。
比如男人玩个游戏,有游戏鄙视链,星际>魔兽>LoL>王者荣耀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王者荣耀>阴阳师>其他手游;女人 的化妆品有鄙视链,CL>芭比布朗、雅诗兰黛、娇兰>安娜苏、植村秀、mac>美宝莲、欧莱雅、3ce;就连旅游也有鄙视链,南北极>欧美>东南亚>港澳台>国内各地.....
一个手表几千和几百的有区别吗,住房非要住一两千的,几百的不行吗,护肤品八九百和一两百的有区别的吗,打着成分表的战役罢了。
耳机几千和几十几百的差异很大吗,音效其实都差不多,有些东西,只是资本家刻意营造的“消费偏见”罢了,在带来相同效能的作用下,营造出巨大的价格差异来满足人们无限的虚荣心和欲望,尤其针对三观还不成熟的年轻人。
资本利用年轻人群体寻求认同的心理,从教育理念、职业声望和择偶标准,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层层进行渗透,迎合着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群体认同心理从10岁左右开始快速发展,对人性的基本认知从青春期到大学再到出身社会,甚至往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进行演变,但是教育的漏洞往往打破了人们正确认同的关键期,大多数刚出身社会的年轻人都普遍有身份焦虑和社会认同危机。
一个年轻人群体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既要外界的‘否定性’反应,同样也要‘肯定性’的回应”,但是否定性过多就会造成坏的影响,当基本需求都得到保障后,无限的诱惑和快速变化的社会氛围,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到都给年轻人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全感。
就比如,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和周围的人比较后,身份的焦虑便产生了,而社会认同危机的解释也差不多:这是一种个人无意义感,当事人常常不清楚自己是谁,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也极端不确定,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方向,找不到任何能提供价值的东西。
外界客观的变化加剧了年轻人的认同危机,加大了人们自我否定的可能性,成为了鄙视链形成过程中的催化剂,所以,消费偏见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
中年人赚的钱往往要花在全家老少一大家子身上,为什么他们能“挤出那么多钱”,难道是因为他们赚的很多吗,其实也未必。
中年人身经百战,生活所困,自己想抽一包烟都要权衡全家利益的利弊,根本不能成为资本家“割韭菜”的范围,唯有那些快活潇洒,追求虚荣心和名利的年轻人才是最好的收割对象。
从身份认同层面来说,中年人的身份从“潇洒的个体”转化为了“配偶、父母、子女”,这个过程的转换也会造成身份认同危机,所以在经过内心的纠结之后,中年人会特别强调和认同他的新身份“我现在是一名父亲”从而克制自己的消费,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要反复强调“我是一个成年人,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当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出现后,迷茫无措的年轻人只有选择这些单一化和物质化的标准,将成功的维度更多地指向了财富和权力,而忽略了个体性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层面的充盈,导致自我角色混乱,更有可能陷入金钱空洞的恶性循环和资本主义的圈套。
在无处不在的资本套路下,年轻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问清自己的内心,有些东西究竟是“想要”还是“需要”,想要代表着无穷无尽的欲望。
而需要只是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物质保障形成的基础上,个体需要不断地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我们20岁到30岁努力奋斗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奋斗到能满足个体自我的延续,能够自己给自己带来个体社会心理的稳定感的时候,我们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金钱来充实我们空虚的内心。
其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并没有演变成鄙视链,而只是个体的习惯品味。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大众媒体敏锐捕捉、反复传播,在广泛发酵后成功普及并获得了广大的社会共鸣。
鄙视链逐渐从个体的习惯品味扩展至青年圈层之间的群体偏见。不管客观条件也好,主观条件也罢,年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初心,不要成为资本鄙视链下的一个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