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2020年,故宫建成600周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开幕。600年来,这一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经历了什么?历久弥新,为何它总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城,探寻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
▲卫星数据来源:高景一号
宫城一体 有容乃大
紫禁城宫殿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建筑继承唐宋规制
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
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
▲紫禁城位置示意。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1406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下诏,拟建北京宫殿,自此拉开了紫禁城营建的序幕。
1420年
紫禁城宫殿建成。
1925年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
1949年
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内建筑残破不堪,亟待整修。5月,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开工。
1987年
1987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图片来源:微故宫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
东西宽753米
现存宫殿980余座
房屋8728间
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
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是如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明清北京城内外共四道城墙
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相套
坚固雄伟、方正严整
城内道路经纬有序
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
向南延伸至永定门
向北延伸至钟楼北侧城墙
构成了北京城长达近8000米的南北中轴线
营建之制
北京紫禁城
营建蓝本是南京明故宫
规划布局有
“五门三朝”“外朝内廷”“左祖右社”
等营建之制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左祖右社”
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内容
在宫城的左边建太庙
右边建社稷坛
用于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粮食神
以建筑布局体现“尊祖、重农”理念
▲卫星数据来源:高景一号
紫禁城总体分为前朝和后寝
也被称为“外朝内廷”
按照“中轴对称”之制
将皇城划分成规整的几何图案
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
▲故宫“外朝内廷”分布。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自午门至神武门为紫禁城的中轴线
建筑按使用性质
分外朝、内廷两部分
依中轴对称布置若干大小院落
外朝位于前部
是举行重大仪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主要由中轴线上的三大殿
及东西侧对称的文华殿、武英殿
三组建筑群构成
▲外朝三组建筑群分布图。卫星数据来源:高景一号
内廷是皇帝、后妃们的居住区
中心部分是中轴线上的后三宫
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
后三宫形制和前三殿基本相同
但占地面积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
▲上图为内廷后三宫分布图,卫星数据来源:高景一号;下图为乾清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城墙的四角
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
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
形容其复杂的结构
▲角楼。图片来源:微故宫
北京紫禁城
在明、清两代不断
营建、重建、改建、扩建
但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
所确定的紫禁城
至今仍能看到许多明代的建筑
故宫的“故与新”
600年的悠长历史
让故宫成为民族记忆
作为文物收藏、保存与研究领域
“重镇中的重镇”
这里收藏着多达180余万件(套)藏品
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
这里的文物凝结了文人与巧匠的心血
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审美与工艺水平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气质
最生动、最直观的记录者
▲图为2020年9月10日,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中展出的金瓯永固杯。图片来源:微故宫
运用数字技术
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是故宫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20世纪末开始
故宫博物院
就开始了“数字故宫”的构想与建设
1998年
“信息化”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热词
2000年
“数字故宫”横空出世
2001年7月16日
作为“数字故宫”建设的起点
故宫博物院网站开通
当今时代是数字时代
故宫重视5G技术
云计算等数字网络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故宫古建筑
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
建设数字故宫资源库
古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时尚
禁宫里的文物“活”了起来
▲“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线上全景。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600年
这里联结着过去、现在与将来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承载着人生故事与历史脉络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
愿她在未来时光里
丹宸永固
历久弥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