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造酒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而随之兴起的酒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宋人爱酒,宋朝的文人更是尤其爱酒,他们对酒的情有独钟也反映到了艺术创作层面上。
不朽的经典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作者更是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英雄与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举杯酣饮中所体现的英雄气概与精神内核。
譬如连饮十八碗酒过冈打虎的武松,在浔阳楼喝了一樽蓝桥风月醉题反诗的宋江,在拳打镇关西之前,鲁智深也是与友人史进、李忠在酒肆把酒言欢,并出言嘱咐小二“先打四角酒来。”
《水浒传》中的酒,好像是一种人物性格的催化剂,使得故事情节高潮迭起,波澜倍出。
那么,四角酒究竟几斤几两?宋人又为何如此重视在作品中对酒的呈现呢?
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人很从早便开始使用粮食酿酒,而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也催化着社会饮酒风气的形成。
早在商周之后,王室间的饮酒作乐就已蔚然成风。
当时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已经十分普遍,但珍贵的酒品一般只为王室所有,不曾流入民间。
到了先秦时期,出现了用发酵的活性微生物直接酿酒的技艺,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
汉代后,制曲技术进步,曲的种类增多也直接推动了酒的品种增加。
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汉时评价酒之味道,主要以酒气薄厚区分。
之后的魏晋时期,饮酒风气更是在王室民间大兴。
魏晋时,文人们更是乐于以纵情酒水来彰显所谓的魏晋风度。
唐宋之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繁荣,除了粮食酒外,人们还开始尝试酿造果酒与药酒。
因此,唐人多以甘味,甜味评价口感。
而举世闻名的白酒,便是从元朝蒸馏法酿制的烧酒发展而来的。
此时关于酒水的口感评价开始出现了后世熟悉的“辛”“烈”与“辣”等描述,这也预示着酒质的进一步升华与度数的提高。
明清之际,造酒业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人都可以接受的饮品。
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而言,粮食便是政治、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本。
而中国的酒,大多都是以粮食酿造,酒业取之于农业,表现出了极强的依附性,因此酒也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社会的一角缩影。
回到宋朝建立之际,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平稳,统治者尤其重视粮食生产,稻麦二熟制的推广使得宋朝粮食产量大增,出现了“苏湖足,天下熟”的壮观景象。
因此依赖农业的酒业自然也得到了保障。
由于宋朝商业手工业十分繁荣,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对饮酒的需求。
此外,军队也是饮酒的重要消费群体,而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冗兵朝代,战事颇多,也因此推动了沿边地区酿酒业的繁荣。
“夫酒者,国家之利源。”
自北宋建立之初,就从地方上设立了专门的酒务,管理卖酒,酒课等一些事务。
据记载,宋朝时酒的产量较之过去大大增加,酒息收益仅次于盐息的,净收入排行第二。
随着酒类专卖制度的日趋成熟,朝廷为多取酒利,大力支持酒在市场上的消费,这些同样刺激了酒文化的发展。
酿造技艺的进步,使得宋朝酒精度数更高之于前朝,继唐朝烧酒后,又发展出了蒸酒。
而酒水的品类花样更是大大增多。
若是按照现代分类,酒水主要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与白酒四大类。
其中前三类都已经在宋朝时出现,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这样种种影响下,宋朝酒业蓬勃发展,还出现了大量有关制曲酿酒工艺的专论。
譬如朱肱的《北山酒经》,一代文豪苏轼的《东坡酒经》,窦子野的《酒谱》等等。
这些著作的出现也对宋朝的酿酒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并惠及后世。
宋朝酒店颇多,种类划分细致,有官营、民营、酒楼、酒肆等,酒店规模布局各有特点,营业时间亦是十分长,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天晓即入市。
如此发达的酒业,自然也促使了酒器的精细分化。
按饮酒目的来分,酒器主要分为盛酒器,温酒器与饮酒器。
酒器因量的大小而产生了角与碗,瓶与桶之区分。
角作为酒楼中最常见的计量单位,代表体积大小。
《礼记》中记载:“四升曰角 。”若是按照汉制而论,一角等于四升。
而汉时一升约等于如今的200毫升上下,因此汉时饮酒一角,莫约是800毫升左右。
发展到宋朝,“升”的重量大小有所变化,一升接近于今天的650毫升左右。
因此鲁智深豪迈的一句“先打四角酒来”,便是一人要了十升酒左右,喝到最后,也不能算是醉得不省人事。
如此酒量,真不是普通人能与之比拟的。
所谓酒文化,一般是指以酒为内容但却又超越了有关酒的具象描写而上升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酒由于其特殊性质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酒本身的社交功能,也使酒与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当人们因情义相投,彼此惺惺相惜而决定结拜时,会则定良辰吉日,备好薄酒,将中指刺破,把血滴在酒中,搅拌均匀后按年纪大小分喝,以示此后患难与共。
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因此人们在结拜完成后,一般会在关公像面前叩首,以示心诚。
而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亲人接风,或为故交送别时,人们也会摆上酒宴,借酒展现情意深重。
接风之酒,喝的是重逢喜悦,而离别之酒,喝的则是不舍惜别。
士兵披挂戴甲临行前,一般也要喝上一杯壮行酒,为的是增加士气,坚定信念。
据说勾践曾在讨伐吴国前,将美酒倒入小河之中,邀请军民共饮,此举大大鼓舞了当时的士兵,并促使他们取得了最后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酒从上层独享的圣物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的日常饮食,交往宴请,酬谢馈礼,庆功祭奠等都离不开酒水,因此上至富贵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接触到酒饮。
当然,饮酒不仅在民间大为流行,在文人间可谓更甚。
对这些墨客文人而言,他们不仅可以在饮酒中追寻欢乐与感官刺激,更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情绪内化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并借此展现对酒的钟情。
古往今来,借酒抒怀的名人雅士数不胜数,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一杯付与罗浮春的苏轼,对酒追欢莫负春的欧阳修……
酒因其特殊的性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人的大脑皮质活跃,促使情绪与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激发出内心深处的灵感,这也大大促进了酒在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以名著《水浒传》为例,酒便在全书中贯穿始终。其人物,无一不饮酒,其情节,无一不述酒。
全书共120回,但与酒相关的场景就高达600多处。其中大体涉及了酒的种类、器皿、饮酒习俗与酒肴等等,可谓是一场酒文化的盛宴。
其故事起承转合也多与饮酒有关,整个故事便就是从鲁智深与史进李忠三人饮酒开始,到第二天鲁智深挥拳打死镇关西为止。
若不是三人前日坐在一起饮酒,就不会在醉眼朦胧间看到金家妇女受恶霸镇关西欺凌的场景,从而引起鲁智深的愤怒。
他的情绪也在酒精的作用下进一步放大,因此也导致了他第二天难以忍耐地出门伸张正义。
其实,一开始鲁智深并不一定有取了镇关西性命的打算。
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教训这个恶棍,替天行道,最后才在盛怒下因失手打死了镇关西。而这也导致了他被迫辞官,流亡一生的开始。
可以说,他的命运由几角酒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并最终由一位封建社会的下层官僚变成了落草梁山的起义军领袖之一。
而饱受官场压迫的宋江,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熏陶,因此他虽然精神痛苦,但却丧失了反抗意识。
而正是一杯烈酒,才给了他情绪抒放的机会,使他趁着醉意在壁上题写反诗,并最终在复杂社会环境的压迫下无奈走上了造反之路。
更进一步说,作者施耐庵是以《水浒传》中的酒饮为引,借此在它身上附加了许多社会、道德与精神层面的意义,使酒从一种客观的存在,变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正是借酒,施耐庵才得以唤醒这些角色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强化了他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并最终推动他们迈出了向命运挑战的第一步。
纵观我国古代,酒被戏称是“忘忧物”,更被人们赞为是“天之美禄”。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以其为基础衍生出的酒文化,更是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而今中国的酒文化,有一大部分是对宋时酒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部《水浒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北宋时期酒文化教科书般的存在。
其中对于酒文化的展现,是这些梁山好汉们精、气、神的凝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仁”的部分与俗世文化中“侠义”的完美结合。
如今的中国,酒文化的内核比起宋代时期更加丰富与灿烂,以此衍生的文艺作品更是百花齐放。
但不得不提的是,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的酒桌风气与过度酗酒的陋习。
对现代人而言,随着产业的日臻完善,酒变成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饮品,其种类选择更是多不胜数。但切忌,饮酒要适度,不要让爱好变成不良嗜好。
请大家一道行动起来,建设健康的酒文化,助力于提升酒文化的品味,继承中华酒文化中的和谐性与礼仪性,细细体会蕴含其中的千年传承韵味。
参考文献:
[1] 宋国庆,杨丽丽 ,试析《水浒传》中酒文化及其审美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4):87-89.
[2]陈艳飞,宋朝酿酒业及酒文化探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