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以来,外国的标准化银元开始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其形制统一、价值稳定以及便于核算等优势,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所以到了清代的时候,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数额进一步扩大。此前每年流入中国两百万的银元,到了五口通商之后,这个数额迅速扩大到千万以上。然而,由于银元与银锭和铜钱兑换时往往以高于自身的价值,对中国商民财富进行了无形掠夺和搜刮的缘故,部分中国官员早在道光年间就提出了禁止外国银元流通的呼吁。不过,这样的呼吁并未有效的实施。一直到清末之时,张之洞等地方督抚才开始自铸银元以“抵御”外国银元。此后,自铸银元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货币,这种货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洋!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如果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钱呢?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便已经奏请朝廷,打算尝试铸造银元,但是当时户部以自铸银元有四大弊端给驳回了。两年之后,张之洞再度奏请朝廷,尝试转变思想打算让汇丰洋行代铸银元。此次奏请一是为了应对户部所提的极大弊端,二是为了不至于进一步加剧国内的白银流失。此方案提出之后便已经被清政府认可,但还没有实施张之洞便已经被调往湖广。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整个清政府上下官督商办铸造银元的思潮已经涌起。因此,清政府下令让南、北洋招商官督铸造银元。然而,此时张之洞思想已经发生变化,认为官督商办不如官铸。此后,就自铸银元是否以一两银元为主币的意见一直未能统一。张之洞虽然建议以一两银元为标准主币,但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却认为外国银元多以七钱二分为标准主币,倘若规格不统一的话,恐怕会适得其反。毕竟,外国银元已经流通多年,规格早已经深入人心,若要强令一两银元流通,恐怕确实会如刘坤一担忧的那样,反而会让洋元更加畅销。因此,后来张之洞也不再坚持铸造一两银元。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才正式颁布了货币改制的细则。其中明确说明了本国货币单位为元,以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王朝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覆灭成为了历史。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之后成为了民国大总统。随后,在袁世凯的命令下,各地开始铸造新版本的银元(大洋)。新版本的大洋正面还印着袁世凯的侧身头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袁大头”。此后数十年间,大洋逐渐成为了事实上的流通货币。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洋才逐渐慢慢被取代。当然,说到大洋的话,很多人想必都特别熟悉。毕竟,在网上有一句很台词特别火:“我赌一块大洋,你的枪里没有子弹”。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如果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钱呢?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大洋,其购买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是有一些浮动的。譬如说,在1910年到1925年之间,因为物价比较稳定的缘故,大洋在市场上流通的价值基本不变。而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随着物价的大幅度提升,大洋的购买力也在迅速降低着。至于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折算到现在是多少钱?据说还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的考证。其考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当时的购买力来折算成今天的购买力。比如说,1914年在上海可以用一块大洋购买44斤大米,折算到现在用批发价来算的话,大概会在100到150块钱之间。当然了,单纯这么算的话,其实也不太准确。毕竟,民国时期的生产水平情况跟现在相差实在是太多了,购买食物和购买其他物品的差距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比如说,鲁迅先生在1919年的时候,花了3600块大洋在北京购买了一套四合院,而且是一套拥有28个房间的大院。这样的四合院放在现在最起码好几个亿都不止,倘若如此来进行折算的话,那么一块大洋恐怕就得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这么来算的话很明显就太夸张了。因此,如果问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通常都是以购买食物的购买力来折算的。同样,考虑到民国时期几十年来的物价波动。一块大洋的价值其实是呈下跌趋势的。比如说,在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折算起来的话,大概有300多400块的样子。至于后来的战乱时期,因为物价大涨的缘故,那么恐怕只能折算150块钱左右了。也就是说,民国时期的大洋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其实是在一两百到三四百之间浮动着。因此,要说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具体能折算多少人民币,还真没办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毕竟,两个时代环境相差太多,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恒定价值标准的物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洋基本上已经在市场上消失,其价值也大打折扣。只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银元钱币作为古董收藏又逐渐兴盛了起来。一些大洋的价格基本上达到了一两千块人民币,有的甚至还会更高。当然,作为历史上出现的货币,大洋现如今也基本上就只剩下收藏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