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为,《大宅门》是近二十年最为经典的电视剧了,这部清末民国剧,在演义民国大家族百年沧桑的同时,也展现了民国时期特有的人情风貌。比如《大宅门》中,白七爷自家养的毛驴,吃了包子铺八笼包子这一场景:前一秒钟,包子铺老板还在为白七爷家的毛驴吃了自家八笼包子嚎啕大哭,后一秒钟,白七爷甩出的一块大洋,立马就让包子铺老板破涕为笑,他送白七爷离开时,他还喜笑颜开地对白七爷说道,这毛驴只要以后饿了就上他这来吃包子。
这段情节除了将白七爷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侧面表现出一块大洋强大的购买力。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究竟具有怎样的购买力?又能抵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大宅门》剧照
民国时期的大洋种类极多,其中以“鹰洋”、“龙洋”、“袁大头”、“孙大头”流行最广,存量最多,这几种大洋也得到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认可。而且,因为这4种银元的重量大约都在0.72两左右,因此,这几种银元购买力大体一致。比如拿着一枚“袁大头”,和拿着一枚“孙大头”、“龙洋”所买到的东西基本等价。因此,文中有关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主要就是讨论这4种银元的购买力。
“袁大头”
据北京文献记载,在1912年的北京,拿着一块大洋能够买到60斤大米;据《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记载,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够买到44斤大米。根据《广州地方志》记载,在1931年的广州,一块大洋仅能买到25斤大米,又或者是20斤豆角。再来看看1937年的成都,这个时候一块大洋只能买16斤大米、40个鸡蛋、或者5斤白糖。??????
民国时期的银元
从时间线上来看,粮食价格越来越贵,大洋的购买能力也就越来越低,所以,不同时期的一块大洋,对应人民币的价格也就发生了变化。目前,最新大米的平均价格为4.82元/公斤,那么,购买1912年的60斤大米大概需要144元,也就是说,1912年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44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1937年的大米价格来折算,这时的一块大洋,仅相当于现在38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但是,单单衡量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不能光从大洋所能换算的人民币价格入手,还要结合当时的实际工资与社会背景,来衡量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孙大头”
据1933年《文官等官俸表》记载,常凯申作为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他每个月的工资是800块大洋,当时,南京的每斤大米需要大洋4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60元人民币,那么蒋介石的工资就相当于现在每月的48,000元。上世纪30年代,如果担任广州市长一职,每月能都拿到560元大洋的俸禄。所以,广州市长的工资折合成人民币为1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