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换中介,可以说货币的发展史是贯穿的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的。在封建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使用的大多是铜币或者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来作为标准货币,不过随着清政府的覆灭,这样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在进入民国以后,民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采用“元”的货币单位来进行衡量,其中银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货币。相信大家对“袁大头”这个称呼都不陌生,而这就是民国时期典型的银元,原来也将其称为“大洋”。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洋总是非常值钱的,因为在很多影视剧中,一块大洋往往能够换取非常多的东西。那么,在战乱不断的民国时期,一万大洋到底有多值钱?它又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要对不同的货币单位来进行换算,那么自然要根据其实际购买力来进行等比转换的,然而大洋却很难直接与今天的人民币来进行转换,因为在民国时期大洋的购买力,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就拿大洋最值钱的二三十年代来说,当时一个文化教员的工资可以拿到120大洋一个月,不过一个普通工人的最高工资,也仅仅只能拿到30块钱左右。而当时的大洋购买力,一块钱基本上就能就能吃上一桌非常不错的饭菜,甚至于对于个别家庭来说,还能维持一个月的开销。
不过由于军阀混战的缘故,大洋的贬值非常厉害,基本上到了最混乱的三十年代后期,一块大洋连一斤米都买不到了。而且在国民政府用法币作为法定货币以后,法币的贬值更是厉害,最初100法币能够买到两头牛,然而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
那么当时的一万块大洋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就以大洋最值钱的时候来做对此,当时董竹君在创建锦江酒店的前身时仅仅只花了两千元,而对于大型一点的企业,基本上五千元就能够创办下来,而一万大洋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的话,价值大约在300万到500万左右。由此可见,当时的一万大洋的确是非常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