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文化

古人曾说:五树进宅,人穷家败,五树是哪五种树?为何不能栽?

时间:2020-07-31 16:18:06  来源:  作者:

“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民间一直流行着这一句谚语,至今仍然有人在遵守。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家里面不能栽种所指定的5种树,否则会给家里面带来不利。出于文化和思想认知的局限,五树进宅一度成为很流行的民俗。

如今的居住方式与以往已有很大的不同,几十户甚至几百户人家都挤在一栋大楼里,唯一可以种树的地方就是楼下的小公园,所以很少有人了解甚至听说过这一句谚语。

这是一句迷信的话吗?为什么老祖宗会这么说?

一、宅园种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庭院里种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至少其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周礼》中就有一些关于庭院种植树木的规定,要求“左右九棘、面三槐”,即庭院的左右种植九棵棘树,前院和后院分别种植三棵槐树。《周礼·秋官》的“朝士”条强调,这种种植的方式是专属于周王的,其他等级的人则各有不同。

显然,这个规定是出于对王侯将相的礼仪的规范,帝王、贵族与平民家庭的庭院种植都有所不同,用以显示出等级的区别和突出统治阶级的特权。到秦朝以后,特别是汉朝的“独尊儒术”,让庭院种植更加体系化,与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相呼应,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民间种植的文化。

不过,与统治者的政治目的有所不同,民间的种植成为了一种民俗,其含义就被赋予了封建迷信和宗教因素。也因为有了这些因素,在佛教传入之后,柳树逐渐流行起来,最后取代了槐树的种植。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可以有为人们驱邪避鬼的作用。

不过,槐依然被种植。明代的陈淏子在他的《花镜·花木类考》中写道:“民多庭前植槐,一取其荫,二取三槐之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大概的意思是种植槐树可以使子孙兴盛和官运亨通。总之,庭院种植被赋予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含义,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色。

那庭院种植文化又有哪些忌讳呢?谚语认为这5种树不能在庭院中出现,否则会给家里面带来不幸和灾祸。

二、为什么不能种植五树?

所谓的“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指的是院子里不能种植桑树、松树、梨树、柏树和槐树

按照常理,槐树应该被人们所喜欢,但是在我国的民间文化中却非常矛盾。它既是帝王宫院之中必有的树,又是为人们所忌讳的树。依照《周礼》的解释,三槐代表“三公”,与做官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很多人都喜欢在槐树上上吊,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上吊于槐树。因此,民俗认为,在院子里种植槐树是不吉利的,可能会给家人带来晦气。

桑树的“桑”与“丧”同音,有人认为“在家中种植桑树,就是给家人举办丧事”,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晦气,很多的民众都不愿意在家种植桑树。

其实,桑树在我国的农业文化中非常重要,是古代农民必种的一种树。商鞅变法时,就强调桑树的种植,因为桑树可以给民众带来衣织品,是人们衣服编织的重要材料。不过,它却与民俗文化有所冲突,为人们所忌讳。

松树和柏树通常出现在陵墓和坟墓旁边,是丧葬文化中并用的一种树木,所以在庭院里种植这两种树意义就相当深刻了。佛教虽然提倡看淡生死,但是我国民众对于死亡的理解还是非常疑惑的,至少活着的人忌讳与死有关的东西。因此,作为与坟墓有联系的松树和柏树固然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梨树的“梨”与“离”相谐音,我国的文化讲求的是子孙众多和家庭圆满,很忌讳“别离”和“隔离”。古人认为,“在家中种植梨树,与让家人分离无异”。因此,他们不提倡在庭院里种植梨树。

之所以有这些忌讳,与我国传承已久的文化有关,特别是旧时候人们非常相信的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在今天,科学观念早已取代迷信的信仰,不过民俗文化依然影响着当今民众的生活,这些融入于传统文化的民俗又与现代生活有哪些关系呢?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历史学家认为,我国之所以能够延续5000年而不断层,主要是因为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文化的传承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标准。纵观全球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国,它们之所以全都消失了,主要是与他们的文化出现断层有关。所以,文化的传承对于历史的传承非常重要。

庭院树木种植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我国流行,上至帝王贵族的宫院建筑,下至平民百姓的庭院设置,无不有非常严格的种植规范和习俗遵循

然而,进入现代以后,这种文化与城市文化不再适应。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居住人口相对集中,房子的建筑也不再拥有后院等,高楼大厦取代了占地面积极广的庭院建筑,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只局限于几室几厅。

在城市中,也并非见不到树木的种植。马路两旁、湿地公园和公寓公园等都有树木的种植,不过这些种植不再遵守民俗中的树木规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净化空气和增加绿化带。

而这种文化并非就此断层,在小的城市和乡村地区依然有人遵守“五树不种”的民俗。所以,这种文化还是被继承下来了,在一些地方也成功地与现代的生活相融合。

总结

民俗谚语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很多,不过进入现代之后,新的文化和消费早已取代了旧有的文化传统。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空间的压缩,使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传统习俗。每一段老祖宗所说的谚语都很经典,不过与现在的生活不再有过多的结合。

继承文化传统并非要求盲目地全盘继承,要学会用科学的目光去辨别事物。传统文化中固有精华的部分,但是糟粕的、封建迷信的和蒙昧的因素也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加文献:

《民俗全书》

《中华古谚语大辞典》



Tags:五树进宅   点击:()  评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任何标注错误或版权侵犯请与我们联系(Email:2595517585@qq.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推荐
“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民间一直流行着这一句谚语,至今仍然有人在遵守。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家里面不能栽种所指定的5种树,否则会给家里面带来不利。出于文化和思想认知的局限,五...【详细内容】
2020-07-31  Tags: 五树进宅  点击:(155)  评论:(0)  加入收藏
▌简易百科推荐
易经六十四卦记忆规律,方圆图记忆规律。先天卦的数字一定要记牢,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学习六十四卦方圆图再一次用到了。 方图的第一行由下...【详细内容】
2021-12-27  黄瑞东  今日头条  Tags:易经   点击:(1)  评论:(0)  加入收藏
相信种子 | 相信岁月遇见孩子绽放的现在 | 预见孩子美好的未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总有一句诗词,说出了你心中的相思味道;总有一句诗词,说出...【详细内容】
2021-12-27  二三里资讯    Tags:诗词   点击:(1)  评论:(0)  加入收藏
未卜先知,冠代奇才,诸葛亮人如其名,是兵荒马乱的三国背景中最亮眼的角色,聚主角光环于一身。诚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与正史有些出入,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评论:“欲...【详细内容】
2021-12-22    武汉晚报   Tags:诸葛亮   点击:(6)  评论:(0)  加入收藏
《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我们常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那么,什么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一门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详细内容】
2021-12-22  黄瑞东    Tags:易经中   点击:(8)  评论:(0)  加入收藏
孔子在为人上最大的主张,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有四大修养:自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详细内容】
2021-12-20  智悟知识分享    Tags:国学十二道   点击:(6)  评论:(0)  加入收藏
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着。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慨,今人有探幽访胜之思。在印刷装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粹原装书的踪迹愈来愈难寻觅,给倾慕传统的读书人带...【详细内容】
2021-12-20  颜渊山庄  今日头条  Tags:苏轼   点击:(7)  评论:(0)  加入收藏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详细内容】
2021-12-16    中国孔子网  Tags:汉字   点击:(9)  评论:(0)  加入收藏
丽麋2021-12-13 15:46:00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理清”,比如理清思路,理清头绪。“li qing 关系”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理清思路”,但事实到底是用“理清”还是“理清”呢?我...【详细内容】
2021-12-14  诺麗    Tags:厘清关系   点击:(12)  评论:(0)  加入收藏
有人问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底好在哪里?答曰:好在篇幅短,好背也!但是这篇文章之妙,又不仅仅在于“好背”。不信你看,同为如今“高中必背文言文篇目”,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详细内容】
2021-12-14  暮城烟雨遥    Tags:《岳阳楼记》   点击:(8)  评论:(0)  加入收藏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详细内容】
2021-12-14  杏花薇雨    Tags:李商隐   点击:(9)  评论:(0)  加入收藏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新更新
栏目热门
栏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