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邹人。晚年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有《孟子》七篇。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充分发挥了孔子关于仁义的思想,成为继孔子以后中国最大的一位儒学大师,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历来孔、孟并提,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母,嬴氏,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其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历来为人所传诵,并被后人尊为贤母的典范。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是一位胸有大志却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追求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独自一人远赴宋国游学求仕,却不幸早亡。
孟子自幼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他小的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其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
孟子一家原先居住在一座大山下,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村里经过。孟子和村中儿童玩耍时,不时看到送葬的情形,便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扮演送葬的过程,模仿得惟妙惟肖。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井,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
有一天,孟母突然发现一向聪明听话的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她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但是孟子当时还是一个孩子,不能自己明辨是非。况且作为一个孩子,天性就是爱玩爱闹,也不能把他天天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孟母觉得这里不是适合儿子成长的地方,便决定搬家。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靠近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都会带着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做买卖,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样繁华的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们耳濡目染,又学着商贩们的样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只能成长为一个小商人,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住了只有半年就又搬家了。
孟母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这里聚集着当时许多知书达理的士人,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他们那优雅从容的风范,高深的思想境界和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常一群一群的聚集在大树底下,演练那些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和朗朗的读书之声,孟子就学得有模有样,他还经常跑到士人们中间去听人讲学,然后再讲给小伙伴听,这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大为高兴,心想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啊!
稍大一点的时候,孟子就爱上读书了,日夜不眠不休,于是孟母干脆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等典籍。从此孟子更加勤奋好学,发奋钻研,终于成为了一代思想文化大师,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