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已成为时下火热的文化生活方式
漫步在博物馆
如同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越
不同的文物
或庄严肃穆、或惊艳震撼……
在它们的身上停驻了千年时光
很多来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朋友
都会在秦封泥展区驻足观看
数百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秦封泥
你真的了解它们的价值?
又知道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它们吗?
今天
让我们一起了解怎么鉴赏一枚封泥吧!
何为“封泥”
封泥,又称“泥封”,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
封泥不是印章,而是最早用印的痕迹——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钤痕的珍贵实物。
秦代封泥多用于公文往来,对篆刻有着极为规整的要求,字形规整,这也为后世的印章树立了典范,因此封泥也被作为图章之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手工钤印的封泥每一枚都是独一无二。加之经过千年时光流逝,泥质干燥变形,留存下来的封泥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更给人一种率真、稚拙的美感。
封泥上的字体多用篆书。秦统一六国,文字上通用篆书,汉承秦制,官府的封泥上使用的也是篆书。秦小篆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面貌的差异化。
秦封泥文字的结构,主要表现为印文文字的结构和章法的构成(章法,也可称为构图,在篆刻上的术语叫“分朱布白”),也就是经纬纵横的线条对于空间的分割和界定。秦官印印文布局虽受“田”字格、“日”字格、“口”字格所限,却并不呆板,文字排列有顺有逆,有横列,亦有交叉,绝大部分则为右起竖读排列。
“修武库印”(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秦封泥上所钤盖的官印,虽然都是由朝廷凿刻配发的,但这些治印工匠在酌字上,并没有机械地只选用当时统一的小篆,而是根据印章的特有形状,进行了灵活的变形组合,创造出了更适合在方形印料上使用的摹印篆。
右司空印
这种篆字以小篆为基础,但字形变宽,形态上少了柔媚,看似像是小篆与诏版两种字体的“混血”,较好地适应了方形印料,给人既爽朗又柔美之感。
说起封泥,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泥土,于是脑海中浮现出土黄色!这可就大错特错!
其实,封泥在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有的深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少黄中有绿……
秦封泥颜色品相实录图
更重要的是,秦封泥的色彩并不是彩绘,而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是由来自不同郡县和地域的土质所决定的,也与出土后的保存环境有关。
不同颜色的封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到了汉代,由于官阶不同,用来钤盖来往文书公牍上的封泥,级别也有所不同。《东观汉纪》记载:“(某人)好以青泥封书”;东汉卫宏撰写的《汉旧仪》中有:“皇帝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
对于现代人,封泥已经陌生,然而其意义和价值却非同一般。封泥被专家称为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
已出土的众多封泥中,职官品类达三百多种,与史籍记载秦国的“三公九卿”职官体系相吻合。这些不同岗位的官员各司其职,保证着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与地方民情的及时上报,维持着庞大帝国正常运转。
秦代实行郡县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许多地名直到今天还在沿用,秦封泥无疑是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秦封泥,我们能够认识秦朝疆域版图,弥补很多传世文献中缺失的部分。
以上四步,你都学会了吗?一枚小小的封泥,有着大大的故事,它们就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待着你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