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它百科 > 文化

王阳明心学要义,汲取传统文化思想智慧

时间:2023-10-20 10:41: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大道知行

王阳明心学要义,汲取传统文化思想智慧

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浙江余姚人。他的思想活动展开于16世纪初,故一般认为他是16世纪的思想人物。王阳明名叫王守仁,号阳明,后世称他的思想学说为“阳明学”。这个称呼在王阳明在世时就已出现。

阳明学在晚明100多年的时间里,影响非常广泛。清代《明史》称王阳明“门徒遍天下”,阳明学“流行逾百年”。“门徒遍天下”的说法在晚明万历年间已出现。“流行逾百年”是指16世纪20年代直至明朝灭亡的1640年代。这说明阳明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整个中晚明时代影响巨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阳明学的心学要义,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01

知行合一

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龙冈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一心学命题。

知行合一是针对朱子学“知先行后”理论而发的,王阳明认为如果按照知先行后理论去做,不免将知识追求与行为实践割裂开来,终将导致“终身不行,亦终身不知”的严重后果。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观点,来解释知行合一。那么,何谓“知”?又何谓“行”?这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重新了解。

根据王阳明晚年的回顾,他在龙场三年,已经悟出了“良知”道理,只是“点此二字不出”,故没有明确地提出致良知学说。这一思想回顾对于我们理解知行合一有重要启发。原来,在知行合一命题中所讲的“知”和“行”都是有所特指的,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行”,其中的“知”就是“良知”,其中的“行”就是指对“良知”的落实,即致良知。因此,知行合一原来就是良知学意义上的命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论命题,脱离了良知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因为从人类的行为过程看,知识和行为在发生上,始终存在有先有后的时间差异,两者如何达到真正的“合一”,只能是在结果上讲。

然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命题,却是强调知识和行为必然是同时发生的,两者原本就是“合一”的。所以王阳明坚持认为知行合一是“就工夫上说”的实践论命题,知行两个字,讲的原是一个工夫。问题是,在行为发生之初,为什么“知识”也伴随发生?答案是,这个“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知识,如物理学或数学知识,而是对行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知识,即道德知识。王阳明认为,在一个人的行为发生之时,人心中的良知也必然同时启动,良知就像法官一样,监督着整个行为过程,包括人心意识的整个活动过程。这就是王阳明强调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意思。按照文献记载,这句命题严格来说,应该这样表述:“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也就是说,知和行同时发生于意识活动过程中,而意识活动即意味着人的行为开始。这才是阳明学“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用一句话来讲,良知就是知和行的统一。一个人拥有真正的良知,就能自然做到知行合一;反之,一个人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此人心中的良知已被遮蔽。所以关键在于唤醒良知,使人心永远处在清醒的状态。对个人来说应该如此,推而广之,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应该如此。因为人有人的良知,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该有社会良知。

02

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学的第一哲学命题,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已悟出的心学原理。

在龙场悟道四年后,王阳明《传习录》上卷的开首部分14条,记录了“心即理”以及“知行合一”等重要心学问题的讨论。心作为主观性的存在,理作为客观性的存在,两者何以能够互相转化、融为一体?这构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在给人的书信中明确表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一连串否定式的看似违反常识的思想命题,其实所要证明的就是正面命题:“心即理。”那么,如何理解这些命题呢?

我们就讲一个“南镇观花”的故事。

有一天,王阳明跟他的门人朋友外出游玩,有朋友用手指着山上岩中花树,问王阳明:这棵岩中花树在深山中,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也就是说,“花”的存在是自然现象,跟游客的“心”没有任何关系。王阳明回答:你没有来到南镇,没有看到这棵岩中花树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到了南镇,看到这棵岩中花树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就在你的心中“一时明白”起来;最后结论是“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就是说“心外无花”。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客观世界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赖于人的存在才得以呈现出来;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归根结底,人的存在决定了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命题的核心要义。

03

致良知

49岁,王阳明在江西正式提出“致良知”说。晚年王阳明自我回顾:“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良知原来是孟子提出的,是“不学不虑”的道德直觉,到了王阳明那里,被进一步普遍化、世俗化,良知被说成是“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这是说,良知是超越任何社会阶层也不论聪明愚钝的,它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人心中的存在。

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有句诗,生动说明了这一点:“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他把良知比作“光明月”,认为这是圆满自足的存在,它超越时空,永远“团圆无缺”。重要的是,若要欣赏内心的“光明月”,不必在固定时间的“中秋节”那一天,可以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意识到和把握住“光明月”的存在。

上面提到,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际,就已经悟出了“良知”两字,只是没有将其理论化。致良知的“致”字,是指《大学》的“致知”,其含义就是把握知识并将其推广扩充的意思。致良知就是对“致知”的解释,是王阳明对格物致知问题的最终解决,他把历来理解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的知识性活动,解释成人的道德实践活动。王阳明的思想意图在于:先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转化,然后再进一步推展至知识活动、社会活动等领域,以成就他人、促进社会转化。这样就可以同时推进修身之学与格物之学。这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理论旨意。

按照王阳明的设想,良知不仅是个体的道德,而且是社会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道理,是社会秩序得以保障的前提,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内心良知,最终可以实现由自我转化直至社会转化。“致良知”的字面意思是推广扩充自己的良知,其完整的意思是,随时就地上,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落实“致良知”的实践。最终目标是,不仅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更重要的是,成就他人,使整个社会成为充满良知精神的有序的理想社会。

04

万物一体之仁

1523年后的四五年间,王阳明赋闲在家。他在家乡绍兴一带大力推动讲学,据史书记载,讲学盛况空前,环坐听讲者常常有“三百余人”,王阳明当时“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所谓“万物同体”也就是宋代程颢提倡的“万物一体”说。王阳明在继承程颢这个思想的同时,对此又有理论推进,他更强调“一体之仁”的观点,将“万物一体”奠定在“一体之仁”的理论基础上,“一体之仁”成为实现万物一体的前提。

本来,万物一体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设想,认为每个人的道德进展最终必然指向人己物我的浑然同一,泯灭和消除各种存在特别是人己物我之间的隔阂、疏离、分歧乃至纷争,最终实现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这个思想虽由宋代新儒家明确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很长,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渊源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相信宇宙间的所有存在包括人与万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相关性、一体性,整个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性的整体。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后,到了晚年他意识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待推展和深化,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阳明以“一体之仁”作为理论预设,以证明“万物一体”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就在于儒学核心观念:“仁”;“仁”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在内,其整体性、一体性得以建立的依据。因此,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儒家仁学意义上的万物一体论。这个理论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仁”贯穿整个宇宙,是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共存的根本存在。王阳明的这个思想在其晚年得以提出并强调,充分表明阳明学的理论旨趣不仅在于完善个体性道德的提升,更在于重建社会性道德的理想秩序以及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世界。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王阳明   点击:()  评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任何标注错误或版权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相关推荐
王阳明心学要义,汲取传统文化思想智慧
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浙江余姚人。他的思想活动展开于16世纪初,故一般认为他是16世纪的思想人物。王阳明名叫王守仁,号阳明,后世称他的思想学说为“阳明学”。这个称呼在...【详细内容】
2023-10-20  Search: 王阳明  点击:(136)  评论:(0)  加入收藏
王阳明心学精华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详细内容】
2023-10-15  Search: 王阳明  点击:(133)  评论:(0)  加入收藏
千古圣人王阳明:忧国忧民忧天下,可惜自己却短命,实在可悲
王阳明被人称之为圣人,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大成者,可是生在乱世之中,一生不得志,忧国忧民,落下一身疾病,以至于最后年仅57岁就去世,要是按照古人六十为短命下限的标准来看,王阳...【详细内容】
2023-10-05  Search: 王阳明  点击:(157)  评论:(0)  加入收藏
王阳明家训,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趁着孩子还小,给他一个正确的处世观念,就是送给孩子快乐的人生。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训,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01勤...【详细内容】
2023-10-05  Search: 王阳明  点击:(89)  评论:(0)  加入收藏
刘伯温、方孝孺、张居正、王阳明、朱熹……盘点明朝十大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由盛转衰,后国势复振,晚明因东...【详细内容】
2023-10-01  Search: 王阳明  点击:(140)  评论:(0)  加入收藏
王阳明:人到绝境时,必有转机
我们常听一句话:天无绝人之路。无论生活遭遇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我们始终都会找到另外的一条出路,让自己慢慢地走出困境,获得新生。那么,那些看似把自己压垮,让自己透不过气...【详细内容】
2021-09-06  Search: 王阳明  点击:(355)  评论:(0)  加入收藏
▌简易百科推荐
长江为什么叫江,黄河为什么叫河?江和河有什么区别?
长江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在文字出现之前,具体叫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我们根据地质变迁,也许可以寻找到远古人类思考的一些原则。根据科学家对地质变迁的...【详细内容】
2024-04-07  张小侠说历史    Tags:长江   点击:(4)  评论:(0)  加入收藏
高僧口中常说的“南无阿弥陀佛”,代表何意?翻译后字字诛心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了很多不同阶层、不等年龄的信仰,无论是信佛者还是佛寺中人,口中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尤其是得道高僧,更是将其视为“必备口头禅”,但关于这六个字的真正含...【详细内容】
2024-04-05  浅品历史    Tags: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6)  评论:(0)  加入收藏
“4物不送人,后代一直富”,这四种东西,最忌送人,大家要牢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礼是一种表达敬意、增进情谊的重要方式。然而,并非所有的礼物都适合送人。老一辈人常常告诫我们:“4物不送人,后代一直富。”本文将为您揭秘这四种不宜送人...【详细内容】
2024-03-29    叶姐生活指南  Tags:送人   点击:(16)  评论:(0)  加入收藏
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流传至今的习俗,有何道理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环节,那就是在出殡时由家中的长子摔碎一个瓦盆。这一习俗源远流长,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直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仍得以保留。那么,古人为何...【详细内容】
2024-03-26  文刀刻史    Tags:摔瓦盆   点击:(15)  评论:(0)  加入收藏
这5种人不用拜佛,菩萨也会保佑,看看有你吗?
人们都希望自己一生能过得顺风顺水,没有大灾大难。人人都希望自己平安健康,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要遇到伤害自己的。但人生总归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世间万物变化也无法预见。信佛的人...【详细内容】
2024-03-18  叶姐生活指南    Tags:拜佛   点击:(27)  评论:(0)  加入收藏
老祖宗的观人术:牢记这2个口诀,任何人都得“现原形”
古人说:“成大事者必能聚人”。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完成事业的人首先需要在身边聚集一批优秀的朋友。就像刘邦靠赢得了世界。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是因为“张良、韩信,他们都是优...【详细内容】
2024-03-13  谏史    Tags:观人术   点击:(18)  评论:(0)  加入收藏
古人为何把上门女婿叫“倒插门”?而赘婿的“赘”字又有何含义?
前言古人的婚姻观向来都是女嫁男娶,男方迎娶妻子的时候需要准备彩礼,以此来表示对于女方的重视,而女方在嫁入男方家庭的时候,也会从娘家带嫁妆来。不过在一群进行男女婚嫁的人当...【详细内容】
2024-03-12  阿离言  今日头条  Tags:女婿   点击:(15)  评论:(0)  加入收藏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据《...【详细内容】
2024-03-11    简易百科  Tags:二月二   点击:(22)  评论:(0)  加入收藏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和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星辰崇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观察到每年仲春卯月之初,也就是农历二月二日这天,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详细内容】
2024-03-11    简易百科  Tags:二月二   点击:(28)  评论:(0)  加入收藏
“龙抬头”的小知识:有啥吉祥寓意?什么是龙鳞饼?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报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抬头节等,作为传统节日,它的许多习俗都与“龙”有关。比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理发,叫做...【详细内容】
2024-03-11    中国新闻网  Tags:龙抬头   点击:(17)  评论:(0)  加入收藏
站内最新
站内热门
站内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