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Power的痛批,更是一种鞭策
特斯拉作为电动车阵营中的领军品牌,在电动智能化的领先实力毋庸置疑,但作为一家整车制造商,其在整车质量方面短板,也几乎成为了业界老生常谈的话题。
6月末,主国际权威汽车评级机构J.D.Power给股价节节攀升的特斯拉泼了一盆凉水。据其公布的2020年车辆质量报告显示,特斯拉以每一百辆车出现250个问题,成为榜单上的最后一名。
奈何市场始终在“溺爱”这家新造车企。虽然其质量问题和芯片门等风波一直让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丝毫没影响销量一路飙升的势头。车市、股指两得意,似乎更是特斯拉对JD power的一次无声回应。但过分“溺爱”终究不是好事,对于特斯拉的消费者而言,谁也不想被“割韭菜”,频繁的调价和品控问题难免让很多潜在车主粉转黑,而特斯拉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更让其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病根”难去
事实上,在J.D.Power新车质量研究(IQS)发展至今的34年时间里,这是其首次将矛头指向特斯拉。尽管由于电动汽车很多方面不符合传统评估标准,无法在研究中正式归类,但此次调查结果还是出乎很多人预料。
据发布的J.D.Power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每100辆特斯拉汽车就会有250个问题,这个成绩让特斯拉在本次的质量调研中成为了排名最低的品牌。
该报告称,特斯拉汽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造工艺上,比如油漆缺陷、缝隙过大、零部件异响等,而不是最重要的动力总成、辅助驾驶和信息娱乐功能。当然,也有部分车主指出特斯拉的续航问题,认为其实际续航不及预期。
而对于JD Power的最新报告,业内人士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特斯拉排名垫底有多重原因,譬如特斯拉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应用,开惯了传统车的消费者难免需要适用和磨合。毕竟美国市场是一个汽油车传统深厚的成熟市场,而特斯拉虽然行情火爆,但依旧属于电动车造车新势力,简单一视同仁有欠公平。
不可否认,特斯拉目前全球扩张战略快速推进,销量也在稳步增长,但就是这样一家世界级电动汽车巨头,始终无法摆脱产品质量“魔咒”。当然,国内国外亦是如此。
4月,上海一辆特斯拉在地库中突然自燃。时隔两个月后,特斯拉则已没有发现系统缺陷,初步判断该个别事故由位于车辆前部的单个电池模组故障引起为由草草了事;6月,江西特斯拉Model 3车主反馈,在驾驶过程中,车辆突然无法控制车速,并且刹车失灵,导致最后发生碰撞而起火,这也为特斯拉的“自燃家族”增添了一个成员。
此外,去年神马专车更是公开向特斯拉发起维权。神马专车在其声明中表示,神马专车2016-2017 年共向特斯拉采购 278 辆车型,成为特斯拉亚太地区最大采购商。这278 辆特斯拉在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频发,超过 20%的车辆陆续出现机电故障,直接影响神马专车的正常运营。
中国有句俗语,叫慢工出细活,而特斯拉作为一个“颠覆者”还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有些“赶进度”的冲动在其中。如今,特斯拉的品控问题早已“实至名归”,此前的“减配门”事件、如今的故意隐瞒安全隐患,加上一直饱受诟病的质量,可以说,提高产品可靠性显然已迫在眉睫。
“溺爱”绝非好事
特斯拉话题真是不断。有人骂有人买,有人一边骂一边买。
即便诸如自燃、做工差、售后服务差、减配、失速,以及本次的刹车失控等等问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却依然不影响特斯拉的受欢迎程度。尤其是国产Model3的价格不断下探,更成了许多人无法拒绝的理由。
据全国乘联会公布的中国国内乘用车产销数据显示,2020年5月特斯拉国产Model 3销量为11095辆,环比增长205%,再一次月度突破万辆。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中,特斯拉整体车型销量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20%。
有人说,只有守住口碑高地,才能创造出更多奇迹,但显然这句对于特斯拉而言,是个伪命题。从销量上来看,即便是势头正热的蔚来也几乎被特斯拉稳稳地踩在脚下。
确实,它是一个出色的企业,但却没有造出足够稳定的产品。这句话其实并不矛盾,不可否认,特斯拉的确是一家伟大的企业,更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山鼻祖。当用户买一辆特斯拉时,购买的是升级路线,而不是现有的设计,这种感觉很难抗拒。
但由于不遵循常规造车理念,不断地降价且质量问题频出,以及频繁的降价也无疑在透支消费者的忠诚度。
奈何,特斯拉在中国车市,依然逆势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或许,这也是特斯拉以及马斯克敢于对中国车主“简配、降价”的底气所在。
对此,摩根士丹利中国汽车分析师Jack Leung认为,频发降价和劣质工艺可能会疏远中国消费者。特斯拉的品牌之所以能在持续不断的问题中存活至今,是因为其忠诚的客户愿意忽略这些缺陷。
而当市场环境逐渐趋于保守,消费者购车意向回归理性,特斯拉本就不成熟的供应生产体系也势必将面临重大考验。 毕竟,被“割韭菜”的滋味确实不好受。
写在最后
眼下,对于特斯拉来说,其首要问题还是在于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如何保证高品质生产工艺,才是眼下其急需解决的现实痛点。虽然当下销量表现并不差,但其所暗藏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质量层面的问题以及口碑方面的残缺,极有可能为特斯拉后期的发展埋雷。简言之,若特斯拉一意孤行,其骄傲的资本,也终有耗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