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前还造不出好的AT变速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既有外部技术封锁的因素,也有基本面上面,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这方面的缘故。
说到技术封锁,《时代汽车》期刊上面有篇文章的,《国产变速器:任重而道远》上面提到:中国自主研制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历史,也就是20多年。
国外已经是经过7、80年的发展了,技术成熟,而且被各大整车企业和变速器供应商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这些国外车企、变速箱供应商,对国内企业基本上都有比较严格的技术封锁。
《机电工程技术》期刊上面有论文,《基于专利申请的国内外车辆自动变速器驻车挡热点问题研究》上面讲。
里面用自动变速器驻车挡技术进行了个举例子。
丰田、本田、爱信等国外车企,针对实际生活中使用驻车挡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把电子系统的检测和控制相关的方法都搞了个专利,基本上都注册了个遍。
好了,我们国内车企想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只能绕过这些专利,通过改进自动变速器或者驻车挡的基本结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就要花更多的功夫,要绕路了。
就好比说:我今天想吃个炖鸡,结果发现,这个被人注册掉专利了,就不行了,那我想什么办法?费尽周折,对不对?
我用豆腐干去做个素鸡,来模仿鸡的口味,还要反复调试,最后还要把它炖出来,反而比人家还要累,对不对?
专利的数量也是能够明显反映这个问题的。
相比于国外车企在这个问题上的数十件专利,国内车企和控制方法相关的专利就1个,刚才说的那么小点,只有1个。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
比如说,拿个钢材举个例子: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之一了,但是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
比如说:AT变速器离不开的齿轮钢,国内生产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基本上还是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论文,《齿轮渗碳钢18CrNiMo7-6的制备及组织性能分析》上面有提到。
国内的齿轮钢的生产及研究相对较晚,目前我们比较成熟的齿轮钢材料仍然是20CrMnTi。
和国外的齿轮渗碳钢种类相比的话,这种钢材存在大量的棱角明显的硬质TiN颗粒,就容易产生疲劳裂纹,还容易引起脆断,使用寿命就比较短。
就好比是:一块玉,里面杂质比较多的话,玉的品质相对也就比较低了。
此外,国内生产齿轮钢材料品种杂乱、不成系统,它的合格率、适用范围等也不如国外,在原材料生产方面,确实和发达国家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距。
再来,开发自动变速器和开发手动变速器是不一样的,是吧?
自动变速器,它的开发和整车关系更密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论文,《汽车自动变速箱控制方法研究及仿真系统的开发》里面有讲到。
汽车电子一体化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了,包括什么呢?
电子点火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汽车巡航控制、电控制动防抱死系统、电控悬架等等。
已经不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我缺个这个东西,研究这个东西,现在一套套都集成在一起了。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匹配问题了,就要搞大量的试验数据才能做得好了。
拿刚才论文里面提到的几个换挡参数来举个例子:换挡时间就和换挡品质有很大关系,时间越长,品质越好,但是摩擦元件磨损就越大。
就好比走路:步子迈得越慢,脚步声音就越小,但同时举着腿半天还没落地,就越走越慢,而且很累,对吧?
而且还没完了,换挡持续时间还要在节气门开度的基础上再进行调节,这种都只能靠反复试验来进行标定的了。
其他的,比如说:离合器压力等等数据也一样,就是要大量大量地试验。
这些对于变速器研究起步比较晚的国内车企来说的话,硬生生地就是要时间,没有办法。
有一个孕妇,生孩子需要10个月。我们要加快、要努力,就算10000个孕妇,她们还是要10个月,对不对?
所以总得来说,国内的变速器生产水平和国外的企业相比的话,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国内的车企也真的是在奋起直追了。
一边研究传统AT变速箱,另一方面在双离合或者其他的自动变速箱领域上面,也已经开始有了建树。
说到双离合,国产企业现在几乎各家都是有自主研发的双离合变速器的。
这些双离合质量到底怎么样?会不会还和以前一样容易坏?到底哪一家的东西最靠谱、最好用?
为什么说AT能够秒杀双离合?“AT是最完美的变速箱”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