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是机械运行时必不可少的润滑用品,很多朋友在选择机油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些选择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关于全合成,半合成,矿物质油之间差异的疑惑,而有些则是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机油的标号;总而言之国内机油环境较乱,又缺乏绝对标准化的使用要求,所以现在的很多朋友在选择机油的时候完全是凭经验,比如常见的德系车用xw-40机油,而日系车则用黏度较低的Xw-30或Xw-20机油,怎么用全靠听说,至于原因一概不知,所以鄙人经常在问答板块上遇到一些令人很无语的问题,下面鄙人会针对机油的各种问题进行逐一的解答,便于日后各位朋友可以更合理的选择机油,还是那句话机油无所谓好坏,只要是正品,并且保证黏度适合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1.机油的作用是什么?
2.机油由什么组成?全合成机油,半合成机油,矿物质油有什么差异?
3.该如何通过标号去选择合适的机油?
4.品牌专用机油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5.更换机油的时间以及开封后的机油可保存多久?
以上就是几个关于机油很常见的问题,在问答板块中鄙人也经常看到此类的问题,这次就系统的针对机油的种种问题进行一次解答。。。
提起机油的作用,相信任何一个朋友都明白,是润滑用的;但实际上机油的工作原理只在于隔离,将存在相互接触的两个或多个部件进行隔离,简单点说也就是敷上一层油膜,让相互间存在摩擦的部件可以通过机油的润滑性来避免硬咬合,相互接触的部位如果形成了硬咬合,那么必然导致摩擦力增加,而摩擦力增加则代表能量通过摩擦被损耗的更多,而更严重的就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润滑,相接触的位置很可能产生形变,甚至是不可逆的形变,当然这些形变大多数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出的(等肉眼看出来了,也就等于报废了,机体精度很高);所以根据不同发动机的工作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机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多高精度的加工方式,也无法做到各个部件绝对的光滑,虽然在我们的肉眼看来部件表面似乎很平整?但实际上看似光滑的部件表面会存在无数的坑坑洼洼,两个表面坑坑洼洼的零部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磨损或者严重磨损是必然的,所以机油的作用就在于用油膜来填平这些坑坑洼洼,用油膜来隔离两个坑坑洼洼的表面,防止两个粗糙的表面相互磨损;所以机油的作用既降低了摩擦损耗,又保证的零部件不被过度磨损!
机油的组成
机油是由基础油+添加剂(秘方)所组成,而全合成,半合成,矿物质油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基础油品级不同(与机油黏度无关),由于基础油的级别不同,所以导致全合成机油,半合成机油,矿物质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所以全合成机油贵也是有原因的,下面简述下各类基础油的差异在哪。。。
基础油的分类
按照API标准可以把机油的基础油分为五类(如上图所示),一二类基础油在早期都是矿物质油,只不过现如今一类基础油基本上看不见了,现如今的矿物质油一般都是二类基础油所打造的;有机化学就是这样,同样为二类油采取加氢处理就能成为半合成机油(类似食用豆油脱氢后变成植物奶油的道理),所以有部分半合成机油是二类基础油所打造的;三类基础油按照标准来说属于正宗的半合成机油,但在壳牌加氢异构处理后就变成了全合成机油,换句话说三类基础油加氢异构后的全合成机油具备正宗全合成机油的一切标准,要求;这也是壳牌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谁然当时的专利握在美孚手里,后来壳牌首创的这种方式反而成为了各大石油化工厂纷纷效仿的方式,实际上现如今90%以上全合成机油都是三类基础油加氢异构出来的,而严谨的说只有四类基础油聚烯烃PAO(图片有小问题,四类基础油是PAO)以及五类基础油(人工合成酯类)才算全合成,而且还要100%的含量;所以现在机油市场中绝大多数的全合成机油从本质上看不是全合成,但从功能上看达到了全合成机油的使用标准,至于以四,五类基础油所打造的全合成机油有,但是很少见而且价格超贵,所以不是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车辆无需使用这么高端的机油(五类基础油怕水,所以开封后尽量妥善保存)。
曲轴的运行
至于全合成,半合成,矿物质机油的差异大体表现在处于较极限状态下的状态不同(具体的差异后文会讲),而温和状态下的差异不大;可以简单的将全合成机油看作肉,半合成机油看作馒头,矿物质机油看作粗粮,价格,功效当然都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吃哪一样都能让我们生存下去,对于发动机也是同样的道理,全合成固然好,但我们用矿物质机油也不会出问题,保证黏度适合即可;前提就是保证机油是真货,无论是自然吸气还是涡轮增压用全合成都是没有问题,至于涡轮增压不建议用矿物质油,毕竟工况比较恶劣,所以为了让发动机运行的更稳妥一些,增压尽量用合成机油。。。
机油的黏度等级
机油标号的确定通常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比如字母W前的数字大小以及字母W后的数字大小来判定,不同的环境温度,不同的发动机运行温度都可能组合出不同的机油标号,所以机油标号的选择往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字母W前数字:字母W前数字可以理解成机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数字越小在低温下的流动性则更好,简单点说就是W前数字越小越抗低温,W前数字大小往往需要通过车辆运行环境的实际温度来决定,比如家住我国极北部,那么在冬季的温度往往会达到-35度甚至更低(当然最近几年东北属于暖冬),这个时候就需要选择0W开头的机油,而除了这些极北部冬季高寒地区,5W开头的机油基本适合我国其它所有地区使用(全季,全范围)。。。
字母W后数字:字母W后数字为机油在100摄氏度下的运动黏度,数字越大,在100摄氏度下的运动黏度越高,对机体的保护就越好,正如上文中所说机油的本质在于用油膜来隔离各个相互摩擦的部件,所以100摄氏度下的黏度越高,用于隔离的油膜就越厚,油膜越厚破裂的概率就越低(实际上油膜很难破裂),所以从理论上讲黏度越高的机油,保护性越强;但万事都有个度,讲究个合适,更高的黏度适合更高温的运行环境,而更高的黏度用在较低温的环境下也就变成了阻碍,这就是早期区分德,日系发动机机油的方式。。。
凸轮轴
机油具备遇高温变稀(黏度降低,油膜变薄)的特性,无论是多么高端的机油,都逃不掉这种特性;所以往往是通过不同运行温度的发动机来选择最适合的机油,比如为什么日系车都推荐使用xw-30的机油,而德系车则被推荐使用xw-40黏度的机油?这并不是说日系车对机油黏度要求低或者德系车对机油黏度要求高,只是二者运行温度不同,所以导致机油受热变稀的程度也不同!比方说大多数日系车正常工况下冷却液温度可以维持在90-95度,而德系车正常工况下的冷却液温度维持在105-110度之间(加压情况下沸点被提高),这样一来德系发动机的高温就会导致机油变得更稀,所以德系车往往需要用xw-40的机油;但实际上90度下的XW-30机油与105度下的XW-40机油的黏度可能一致(只是可能,至少差异不大),所以这就是德系发动机往往使用高黏度机油的原因,并不是机体需要这样的黏度来润滑,只不过是因为温度太高,所以为防止高温变稀,就选择了黏度较高的机油;说高黏度机油会导致油耗增加并没有错,但得看是谁用,日系车用油耗必然上升(小幅度),但德系车用就没事,因为高出的黏度被高温给抵消了,所以德系车用黏度较高的机油还是合理的;下面解释同样标号的全合成机油的优势,同样都是0W-40标号的全合成与矿物质机油差异
全车成机油的倾点优势:机油的倾点代表机油还能保证流动的最低温,全合成机油的倾点要更低,用0W-40的全合成,矿物质机油做比较,在持续不断的降温过程中,一定是矿物质机油率先失去流动性,所以通过倾点可以判断出全合成机油的耐低温极限更大,即便是与矿物质机油同样的标号。。。
全合成机油的闪点优势:如果说倾点是耐低温极限,那么闪点可以理解成耐高温的极限,简单点可以理解成机油的沸点,全合成机油的闪点更高,代表了沸点温度更高,所以全合成机油在极限状态下的耐高温能力要比矿物质机油表现得好,实际上同时不断升温,肯定是矿物机油黏度提前一步下降,变稀,最终导致油膜破损,机体受损;不过仅仅是正常工况下的运行,全合成机油的闪点优势并不大,谁也不能没事总极限对吧?
API标准分类
通常而言各位老车主往往通过黏度等级(看标号)来选择机油,采用这种方式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注意一下细节,比如说机油的灰分;通常而言为了保证机油的润滑能力,都会或多,或少的添加一些金属添加剂,而机油在发动机长期运行中都会被烧掉一部分(无论任何车系,都会烧掉一些,只是自然消耗而并非烧机油),机油可以被烧掉,可那些金属类添加剂并不会被一同烧掉,这些残余的燃烧产物就叫灰分,灰分多了必然对发动机造成磨损;所以对于那些直喷涡轮发动机来说,选择机油的时候不仅要选对黏度等级,还要注意行车手册上是否要求使用低灰分机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低灰分要求,那么一定注意别选错了,直喷发动机相对而言娇气一些。。。
现在的汽车品牌机油太多,很多朋友都疑惑这品牌机油到底好在哪?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家汽车企业可以生产机油,主机厂是玩机械的,而做机油玩的是石油化工,所以这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些所谓的品牌专用机油都是主机厂委托几大机油商如美孚,嘉实多,壳牌,道达尔以及长城代工的,所以品牌专用机油并无特殊之处,比如某品牌车专用机油由美孚代工,品牌专用版可以提供出6种档次,而美孚对外公开销售的机油也能找到6种档次与品牌专用一一对应,所以所谓的品牌专用机油的背后往往隐藏的只有利益,但同档次比较,专用机油对比公版机油没有任何的优势,相反个别的品牌专用机油还不如公版零售的机油呢。。。所以对于那些车辆已经出保的朋友来说放心大胆的选择几大机油商的零售机油即可,只要黏度合适,灰分合适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机油得是真的,假冒伪劣可不行),而还没有出保的车辆建议还是用品牌专用机油吧,因为咱们的4S店太容易耍赖了。。。
如上图所示不同类别机油的平均更换周期,但实际上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家主机厂或实验室对机油的更换里程与时间做出过具体明确的规定,因为机油在不同工况下遇到的衰减,老化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的机油,同样时间,同样里程,一辆车长期保持高负荷运转,而另一辆车长期保持佛系运转,那么这两辆车的机油衰减程度就会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而现如今基本上是一刀切,不能针对不同车辆机油的具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计算出机油的更换节点,所以现如今的所谓机油更换的标准实际上根本就不标准,谁也说不准到了更换周期时旧机油的实际状态究竟怎么样,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取消机油的固定更换周期及里程,而是用车载电脑对机油状态进行实时分析,来决定是否更换;所以就目前的标准而言,按照行车手册要求的更换方式进行即可,而完全不必听4S店的,行车手册的要求永远比经销商要全面也专业的多。。。
至于机油开封后会快速变质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添加了大量防腐剂的机油绝不会那么容易的变质;其实有些说法是很可笑的,如上图中的全合成机油的更换周期为12个月,也就是说机油在发动机中每天在恶劣环境下运行可以挺12个月不变质,那么为什么有些说法说全合成机油开封3个月甚至不几天就会变质?这是什么逻辑?机油在发动机中与高温,空气相接触都能挺12个月不变质(机油在发动机运转时是可以接触到空气的),为什么在拧紧的瓶子中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变质呢,所以即便开封后的机油也同样不容易变质,而且比加入到发动机中能挺12个月的机油更不容易变质!不过采用五类基础油的酯类机油一定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
实际上关于机油的是是非非还有许多,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还是那句话能用全合成就用全合成,肯定最好,但用低级别的机油也不代表发动机会受损,全合成机油往往在极限状态下对发动机所提供的保护更强,而普通工况下全合成机油的优势不大;选择机油是根据环境温度以及发动机对黏度等级的要求确定标号即可,值得注意的就是对灰分的要求,要求使用低灰分的一定使用低灰分,这一点对直喷发动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