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七个《人民日报》中的精华文段,把其中技巧用进文章,写作so easy!
“名言+成语”构成排比
从英烈永垂不朽的精神里,我们读懂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以身许国,读懂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舍生取义,读懂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勇于担当。
——《用奋斗向英烈致敬》
#解析
此段通过将名人名言与成语搭配使用,构成排比句式,增添了文段的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呼应文章主题,突出了英雄们的可贵精神。
在写歌颂、赞美类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回首中华民族走过的漫漫长路,我看到了“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鞠躬尽瘁,看到了“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的忧国忧民,看到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
善用“场景+人物”写排比示例
烈日下,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风雨中,南仁东一趟趟勘探重峦洼地,为“中国天眼”殚精竭虑;病房里,林俊德头冒虚汗,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整理出宝贵的科研资料。奋斗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
#解析
此段将场景与人物联系起来,构成排比句式,使得示例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示例主体一心为国的精神,增强说服力。
在写顽强、意志坚定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污浊的牢狱中,司马迁奋笔疾书,撰写《史记》;破旧的茅屋中,勾践卧薪尝胆,志在复国;昏暗的房间内,匡衡凿壁偷光,汲取知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若能怀有坚定的意志,那便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制造对比突出论点
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抱怨“老天爷”,苏轼却留下动人诗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赞誉,航天英雄景海鹏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凝视的目光,呼应内心坐标,照见格局胸怀。
——《用信念引领人生选择》
#解析
此段通过将苏轼、景海鹏与”有人“的表现做对比,衬托出二人胸怀的宽广,这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由此突出论点。
在写信念、胸怀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前行路上往往充满坎坷,有人畏惧丛生的荆棘,停下脚步,史铁生却说:“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以轮椅为足,踏出分外坚实的脚步。当天空黑暗、迷失方向之时,请点燃信念的明灯,让它支撑你前进。
连续的设问引出论点
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解析
此段以“为什么总有”进行连续设问,既加强语气,吸引注意,也深刻地突出主题,体现英雄的担当精神。
在写责任、担当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民族危亡之时,为什么总有人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什么总有人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一心为民、打破不公的担当感,是兴复国家、挽救民族的责任心。
善用“古今对比”突出主体变化
忆往昔,“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它透露的是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现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彻底摆脱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境地。
——《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
#解析
此段中的“忆往昔”,“而现在”构成了古今对比,突出中国不断发展带来的实力、地位上的变化,展现祖国如今的强大与成功。
在写发展变化类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忆往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上了中国开放的大门,留下落后与自满的种子;而现在,丝绸之路贯通世界,中国声音响遍全球,中华民族正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相似动词的连续使用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在平凡岗位上铸就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都是卓越的追梦人。
——《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解析
此段通过将相似的几个动词连续使用,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无名英雄们积极的社会作用,平凡的躯体中也有着伟大的灵魂。
在写歌颂英雄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正是这些甘于奉献、不畏牺牲的英雄们,点亮了前进路上的灯盏,扬起了时代航行的风帆,打破了横亘面前的巨石,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比喻论证+合理联想”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文化自信”三喻》
#解析
此段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文化比喻为河流,并通过合理联想,以河流的不同流向表现文化也同样有着源头与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去认真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文化。
在写文化传承类主题时,可运用此技巧,如:文化,可喻之为灯。于黑暗之中燃起点点光亮,为心灵贫瘠的人送去希望,也会于迷茫之时高高升起,为丧失方向的人指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