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的一位跨境电商卖家录了一个视频,分享他遇到的七种海外仓的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拿来分析一下。
“预充值”的付款方式,应该是个中性措施,本身没有好坏,就像一把刀,要看放在谁的手里用。卖家是很难,而海外仓面临仓租、人工、税赋和运营成本的压力,提前收取预充值是缓解资金流的一个有效措施。其实反过来看也一样,运营实体仓的海外仓很多都是境外本地企业,规模并不大。如果客户拖延付款,海外仓追款难度一样很大。连国内的物流、货代都时不时会被拖欠几百万款追不回来,要去挂横幅讨债甚至破产的,更何况地处境外的海外仓运营者,更处于风险和弱势中。
但是预充值的使用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能提供详细的对账数据,让客户清楚每一笔扣款的缘由和时间,并对余额以及可能产生的费用有清晰的把控和预计。只见扣款不见缘由和通知的,要么是运营管理不善,要么是系统本身功能欠缺。这样的海外仓确实要远离,不然恐怕没有精力去逐一核实的。
另一方面,付款结算方式应该多样化,根据客户的业务及合作的情况提供多种不同结算的可能性。在我们的系统里就会提供几种模式用于和客户的结算:比如按操作批次结算(预充值扣款或支付后出库)、按月结算(预充值或按账单付款),或者两者的结合(按批次产生的费用和按月产生的费用分开结算)。
预充值对我们而言只是客户加快出库速度的一种付款选择,而且只是用在部分操作方案中。我们更多使用的是“信用额度”。根据客户的业务以及合作的长期意向,按照客户预计的或实际发生的业务确定给客户一个信用额度。客户已经生成但未付款的账单会从信用额度里扣除,同时每一个已经完成的任务虽然不会从信用额度中扣除,但会占用额度的使用。当剩余额度不能支持新的出库任务时,出库任务会被停止操作。
这样既给予了客户付款的周转期,也防范了海外仓风险被持续扩大的可能,如果能比较客观的评价和授予信用额度,就可以使双方的合作更为流畅,促进彼此的诚意。
海外仓这个行业,门槛很低,有个车库或地下室就可以说“我是做海外仓的!”。本来也不难嘛,干点体力活有谁不会呢?但是从他们的宣传和介绍中你还真不一定能看出来,因为他的价格“亮瞎了你的眼”。
所有价值都是有成本的。真正具备一定规模,运营比较规范的海外仓,都会对成本和收益做一个预算(不赚钱的生意怎么做下去?),所以他们的价格不会轻易有大的浮动,因为会影响成本和盈利的预算和收支。一上来就报低价或大折扣吸引你的,说明他的价格比较随意。为什么随意呢?因为他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多少都是自己赚的,当然可以很灵活。所以你应该明白什么叫“船小好调头”了吧?—— 跑的快呀!
所以这一点我是很赞同这位卖家的观点的。当然,很多伟大企业都是从车库或地下室开始的,不能小看个人海外仓。关键是要了解真实的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选择。配合度高、复杂操作成本低就是这些“个人海外仓”的优势。只是卖家需要付出的就是“踩雷探路”的成本,并练就伯乐的眼光。
玩套路的肯定有,但我觉得大部分应该属于第二类里提到的“个人海外仓”的做法,或部分海外仓的营销手段。
海外仓的操作是很复杂的,尤其是服务种类多,什么都涉及的时候。所以价格的复杂性和业务本身的复杂性是有关的。卖家可以控制自己的产品类别和操作模式,但海外仓面对的是不特定的客户和业务,产品种类繁多、要处理的业务实际操作操作起来难易程度不同。拿退货处理来说,从手机壳到空调机,同样是换标,耗费的时间和人工、仓储成本大不相同。客户需求复杂,有的要换标,有的不换标,有的还要检测维修。仓库运作流程又不一样,有的到了货全部拆开分拣归类,有的按包裹存储等待操作。有的客户时时询问库存情况,有的客户只关心出库时有多少货。这正所谓“众口难调”。
但如果海外仓试图配合每一种需求,那么最终导致的要么是混乱不堪,要么是成本高企无法支撑。所以确定标准的服务和报价、标准的操作流程是必需和必要的。为了涵盖各种操作的可能性,服务(收费)项目肯定也会复杂多样。
服务和报价其实就是检验一个海外仓业务实力的地方。一个缺少足够运营经验的海外仓,更多是照猫画虎,刺探下同行的报价,有样学样的拿来自己用。甚至自己都不一定明白为什么收这个钱,别人收了我也收呗。发现收少了,后面再加,所以客户会很意外的发现“怎么还有这个费用?!”。
我们的服务和报价从最开始就没有参考过任何一家同行(可能也是因为开始的早,还没有同行可以让我们参考),而是根据对需求的了解,设计好解决方案和操作流程后,按照实际的操作环节来制定服务项目、根据操作的成本来制定价格。做到“无环节无项目,无操作无费用”。多次优化、调整,列出来的项目还是多得会吓到一些人。
每个海外仓都有自己的收费依据,至少目前并不存在统一的行业标准或标杆,以后也很难统一。但是“合理性”原则应该是行业统一追求的。卖家进行比较时,应该做全面比较,而不是只比较某一项目。再拿退货换标举例,卖家容易把目光集中在“换标”上,谁的换标费用低就是好的,这实际是卖家自己的认识误区。退货换标哪里只是换标一个动作?从产品信息获取、物流投递,到入仓、入库、库位管理、取货找货到操作、装箱、发货任务、再拣货贴箱标物流单到交货出库、反馈跟踪码、回复查询、计算仓租核算结款……每个流程都需要有人力和时间成本的参与,单凭一个换标费用怎么可能涵盖。所以如果有人拼命去展示什么,说明他一定隐藏了什么,不然海外仓都是搞慈善的吗?羊毛出在羊身上,拔羊毛就是海外仓的“正业”啊。
所以,不要怕海外仓的服务和报价复杂,而是要了解它的具体操作流程,哪些流程会产生哪些操作和对应了什么费用。只要是真实、合理的,就应该认真研究它的流程和服务,注意自己的需求如何调整和配合,以避免无意义的操作或优化整体成本。
其实有些卖家也是要被吐槽的,常听到的一种客户说,“我不管你们怎么操作,你就告诉我最简单的费用是多少吧!”。你把按“万”为单位核算价值的货交给一个海外仓,却不关心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只想要个最简单的报价。你”雷厉风行”的作风我很欣赏,但是该收费时我说了算你也别怪我。
比如,有的报给你换标一块钱(人民币),报五毛的也有可能。可是等到装好箱后告诉你,我们的的拣货装箱费是按件算的,超过一件的按10元/件。
现在的海外仓就是这么复杂,你能做的就是对不同的海外仓的价格和服务进行综合、全面的对比,按照一个完整流程演算下来核算出不同海外仓的整体价格孰优孰劣。图便宜、图省事,最后被拔毛的肯定是自己。
什么!还要拔毛?拔谁的毛?
当然不是拔我的毛啊。
一根,两根,三根,四根,无数根……
缺少赔偿制度,缺少对正确性的质量把控机制。考察一下是否有合理的免租期。海外仓不收仓租是不合理的,但是主要靠仓租收入的肯定问题更大。
对不起,这是我们的错!是我们这样优秀的、真正的自营海外仓没有好好的推广自己!我们来晚了,对不起!!
很多大海外仓其实并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玩流量和资本的,小卖家只会给他们添麻烦。另一种原因是大仓的运作更标准(更死板),变动空间小,变动一下又要改程序改系统,又要安排岗位和员工。大家都是打工的,搞那么多事情干什么。
其实对我们来说,根本无所谓大客户或者小客户,因为我们是通过方案和流程来解决各种需求,处理一件还是十万件都是一样的。它们会按照流程被自动纳入管理和处理,唯一造成影响的就是数据的完整性和是否能够按照标准流程操作。
加入我们的小卖家共同成长计划,我们会专门帮助新卖家学习海外仓的操作和管理,以对客户有利的方式设计服务方案和价格支持。所有的小卖家都可能是未来的大卖家,我们愿意和卖家一起成长,共建长远合作的基石。我们需要有耐心多花些时间来了解彼此。
这种情况应该是欠缺库存管理能力。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一直都是仓储的要点和难点。大型先进系统和标准化程度高的大仓可以做的更好,中小仓库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需要具备比较精细化管理能力的。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但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也会造成管理难度。像这种不盘点就缺少库存数据的,说明他们的运作或系统本身对进库和不同出库途径缺乏管理能力,不能完全信赖系统显示的库存数据。
我们的系统对每个环节和处理形态下的库存都会做数据的固化以及流转过程的连接。从入库到仓储到出库都可以进行数据溯源,形成物流和数据流的切实对应,因此可以从账目上信赖系统的库存数据。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海外仓自身原因无法确信库存数据,那么常规性盘点成本应该是海外仓自己来负担的。除非是客户不能信赖系统数据或存在较大争议时才需要按客户指令进行特别盘点,这个费用可以考虑由客户承担。不然这个生意真的挺赚钱的,我每天把仓库里的货数一遍就有大把的票子进帐了……实在不行可以一天数两遍……
总而言之,这位卖家的经历确实揭露了海外仓行业中存在的各种乱象和怪象。在当前海外仓行业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的现状下,因为缺少实际了解和使用经验,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卖家确实会踩到很多坑。
可以看出这位卖家是位热心人,具有很强的开拓奋进的品质,敢于把自己用代价换来的教训分享出来,是一种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勇者精神,假以时日必成大事。衷心祝愿他早日东山再起、再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