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器人,到底是更麻烦了还是真省钱了?
01
十一假期,阿宁在酒店点了一份外卖,外卖员称已经放到酒店大堂,一会送上来。
几分钟后,客房的电话响起,里面传来AI提示开门的声音。阿宁打开房门,一台机器人站在门口,显示屏显示点击按钮取货,她取出外卖后,机器人便离开了。而她在办理入住时,也看到有机器人正在酒店大堂拖地。
她好奇,非一线城市的酒店都已经用上了机器人?机器人成了酒店的标配?
2021年前后,资本烧热了这个风口。数十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均获得了最新一轮的融资,酒店机器人头部企业云迹科技还在2022年完成上市辅导备案,冲刺科创板。
也正是在2021年,拿到大额融资的企业开始铺货,疫情期间催生出的“非接触式送货”的习惯,也使得酒店成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但很快,到去年下半年,多家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传出裁员和亏损的消息。发展到今年,这一赛道的融资消息更少,这被外界视为行业降温的标志。
有从业者这样分析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在2022年遇冷的原因之一:此前,一众创业公司受到资本追捧,不少企业都选择了盲目扩张,打起了价格战,增加了商业风险。而酒店方在实际使用机器人后,一系列不足之处也随之浮现。
商用服务机器人在酒店领域经历了起起伏伏,随着行业进入平淡期,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控制成本、寻求盈利的挑战,更需要思考如何为酒店提供真正的价值。随着酒店和餐饮的火爆,这个赛道会迎来反弹吗?
如今打开本地生活和酒旅App,大多酒店餐馆都标注有机器人服务。常用的机器人类型大体可分为迎宾引导机器人、送物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
那么,都是哪些公司在做酒店服务机器人?伴随着机器人应用走向成熟,赛道内的玩家越来越多,可以分为四派。
第一派是酒管集团和地产集团投资的企业,如优地科技、远鲸科技、汤恩智能。这些企业背后是如家、华住、东呈酒店集团,以及碧桂园等地产集团。其中远鲸科技母公司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也分别都有酒旅行业高管的背景。
酒管公司为自己加上科技的光环,机器人公司获得现成的客户,这两方的合作在机器人上实现了共赢。
第二派是OTA平台和本地生活平台投资的企业,如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和高仙自动化等。这些企业背后站着携程、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玩家,为其提供供应链资源、上下游应用场景,这些机器人也提供室外的配送服务。
第三派玩家,则是拿到了科大讯飞、腾讯、猎豹移动等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和上述两派有一定重合。如今都在开发大模型的大厂们,不仅能为其提供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还能指导互联网的打法。
第四派则是靠“资源+技术”起家的创业企业,比如穿山甲最早从液压设备起家,而后向服务机器人转型,优势在于工业制造和稳定量产的能力。再比如麦岩智能,是由融创前高管、北航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专家共同创立。
上述四大门派的主攻方向是配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价格范围在2万至8万之间。其中,配送机器人因为大多是在封闭的室内活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清洁机器人对清洁的“贴边”处理要求严格,且产品需要适应酒店底面布局的改变和地面材质的更换,技术难度更高。相比之下,配送机器人的销量大于清洁机器人,但价格低于清洁机器人。
今年7月,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擎朗智能和高仙自动化两家合计占据了约50%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于2016年-2019年之间,原因包括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成熟。
2015年,政府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这一政策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让服务机器人行业看到了前景。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补充称,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适龄劳动力供给减少,需要机器人来填补减少的劳动力。在人口结构变化的驱动下,凭借“便宜好用市场大”的投资逻辑,云启资本在2016年10月下注了擎朗智能。
同时,商用服务机器人主要运用的SLAM(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传感器、智能芯片、底盘技术等,从2016年左右起步,在近几年日益成熟。这些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便是技术投入,根据自研技术和软件及外采技术的不同,各家的成本也有所不同。
2021年,行业迎来上升期。从融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主流企业都拿到了3轮以上融资,并在2021年拿下数十亿元融资,部分企业融资到D轮,在资本的加持下,行业逐渐迈向成熟期。
赛道的火热带来了热钱,也催生了泡沫,仅过了一年,这些企业几乎都停止了融资。2022年2月,云迹科技宣布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但在下半年传出了裁员消息。同时期传出裁员消息的还有普渡、擎朗、高仙等行业头部公司。
去年以来,赛道归于平静,“求稳”成了各机器人厂商2023年的关键词。
02
酒店机器人,到底能不能省钱?
过去三年,酒店服务机器人逐渐标配化,一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的兴起,另一部分原因是酒店人工成本逐年上升,部分工种如保洁,面临着招工难、流动性大的难题。
而酒店机器人行业逐渐遇冷,本质问题还是机器人没有达到酒店降本增效的预期。
很多销售在推销自家机器人时,通常会提到,机器人整机购买成本低于雇人成本,可以为酒店减少人力成本,而且机器可以工作3-5年,两年多即可回本。
但结合酒店从业者的说法来看,实际情况没有那么乐观。一来,酒店保洁员更重要的工作是更换布草和房间打扫,机器人替代不了;二来,机器人在清洁酒店的大堂或走廊地面时,很难进行应急清理和边角清洁,还是需要人力。
在负责酒店机器人采购的徐远看来,酒店没有专门的配送员和单一区域的清洁员,机器人替代的只是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减轻员工工作量,让员工有时间专注于其他工作,至于有了机器人是不是就能不招人或者少招人,每个酒店的考虑也不同,决策和补救成本也很高。
“酒店服务机器人的优势是,在同样的成本下,机器人干的活更趋于标准化和稳定化。”麦岩智能创始人兼CEO李宇浩称,比如酒店大堂一天要清洁7到8遍,人会偷懒、有情绪,但是机器人不会,且机器人除了充电的时间外,已经能全天24小时工作。
目前的酒店服务机器人可以提高人效,为酒店带来一定便利,但机器人只能助人,不能替人,更远未到“取代真人”的地步。机器人更多是一种补充劳动力,和人力是锦上添花的人机协作关系,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ROI不理想的情况下,酒店使用服务机器人,更多是出于差异化服务的需求。有了服务机器人,能提高整个酒店的科技感、品质感及独特性,同时也给住店客人增加了一点新鲜感,拥有机器人送货上门和自动清洁的体验。
阿宁观察到,每次送完餐,机器人都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合影。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会发帖称,自己入住酒店有机器人服务,这会侧面达到为酒店宣传的效果。
不过,不少酒店在采购机器人、试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不少bug。一位酒店管理人员发现,一些机器人的功能过于单一,主要用于单向送货和清洁服务;日常维护和发生技术故障的维护成本高;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性弱,难以融入酒店的信息化闭环。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酒店部署机器人不只是采购机器那么简单,背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比如wifi信号的全覆盖,坡度或台阶路线的改造,以及电梯梯控、客房内部智能终端系统适配等。酒店大堂的玻璃转门和玻璃墙,大多数机器人基本无法识别,容易对激光雷达容易产生干扰。
用户也有类似吐槽,一天晚上,阿宁点了一份外卖,但当外卖员告知餐食送至前台后,过了40分钟依旧没有等到机器人,前台告知她前方排队多人,机器人运力不足,最后饭到她手上时已经凉了。
多位创业者也称,机器人行业确实是买方市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酒店方永远可以选择用人力。但李宇浩认为,酒店方对优质的机器人产品是有需求的,只是行业还没有做得足够好。
03
2022年行业降温,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增加酒店方采购机器人的意愿,以及增加市场占有率,部分企业开始打价格战。
有从业者表示,有同行不仅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甚至自己跟自己打价格战——不同渠道之间打价格战,“这简直匪夷所思”。
徐远称,酒店采购配送机器人,一种是按房量计算,一种是按房间布局的复杂性来算。一般来说,一个机器人服务50个房间,一个楼部署一个机器人。他接触到的机器人品牌,以前定价是七八万一台,现在基本降到2万左右,采购一次能用3至5年。价格降幅如此之大,原因可能是厂家将功能简化,或是亏本抢占市场。
2022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公开列举了一些行业“怪象”,如融到巨量资金后,扩张销售队伍、打价格战、用激进的销售策略冲击账面销售额,关键时刻靠代理商冲业绩,预付款20%甚至10%就发货。
就在行业卷向价格战的时候,玩家的利润越来越薄,一些新兴厂商开始在行业已有产品的基础上,代工生产一个简略版本,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陈昱称,过于低端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产品交付的越多,问题越多,口碑越来越差。而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优势,可以去压供应链控制成本,恶性价格战只会扰乱市场。
打价格战的原因可能跟过去有些投资方不在乎亏损有关,但现在的资本市场同样看重盈利。
李宇浩以自身为例指出,在产品和技术成熟度不够的时候,企业可以进行战略上的亏损,但随着产品的量产和技术的成熟,就必须要想办法降低成本,获得合理的毛利,以及向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显示,2021年终端配送机器人年出货量在万台级别,预计未来五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34.8%。而商用机器人2021年出货量为上千台,未来五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50%。
这意味着,酒店机器人的渗透率和出货量仍有较大的增量和前景。
各家拼的是成熟、稳定的产品,行业需要的是具备量产能力和全链条供应链资源的玩家。
另外,酒店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增加功能提供更大的价值,比如增加安全巡逻、消防检查等功能,或开发出出餐、做咖啡、智能布草的协助功能等。
“这条路线就是特斯拉的路线,客户买了一个硬件,未来可以通过很少的边际成本就得到更多的功能。“李宇浩称。
04
看似是大势所趋的背后,酒店机器人的生意并不好做。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商用机器人全行业几乎都未实现全面盈利。这个行业经历了2021年的融资热潮之后,用亏损换取野蛮扩张,紧接着2022年就经历“募资难”和“裁员潮”。
陈昱称,好在各家意识到价格竞争和无效率的增长,其实是恶性循环,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提高人效、打正利润、扩大销售规模,才是首要任务。“未来三四年里,头部企业有上市机会。”
这或许也意味着,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竞赛、设计竞赛和融资竞赛已经过去,竞争点已经转为产品量产、成本控制,以及对产品使用场景的理解度。
盈利难之外,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本身的壁垒也不够高。
研究过这个赛道的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王晟称,这个行业早期具有一定技术门槛,项目可以讲零售终端的故事,即供应链的故事——机器人入驻到酒店,一旦起量,每一个机器人都变成一个小型便利店,依靠供应链的优势和选品的能力,赚取服务费而非单一的销售费用。
但这个故事想要成立,需要足够的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在酒店机器人的使用率有限,客人没有养成在酒店购物的习惯,以及服务型机器人技术链条够长却不够智能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壁垒不是很高,变成了一门依赖渠道的生意。
“每个玩家可能都会吃到一块区域,但国内的商业楼盘主体又比较分散,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销售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国产的头部企业开始高端化转型。”王晟解释。
李宇浩认为,商用服务机器人本质上是个面积生意,国内商用面积跟家用面积可能是4:6的数量级对比,同样面积下,商用的清洁成本比家用要高,换句话说,商用清洁市场比家用要大不少,只是产品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还需要时间验证。
对于依旧留在牌桌上的玩家来说,历经2016年-2017年的产品demo阶段,2018年-2019年头部企业小规模量产阶段,到2020年-2021年迎来爆发,行业进入无序扩张期,好处是市场加速受到教育,服务机器人的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弊端是2022年行业迎来寒冬,酒店和餐饮线下业态开始收缩规模,各家的重点转向海外市场,“2022年-2023年变成出海元年,行业恢复健康发展”,陈昱称。
当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正在快速拓展全球市场,欧洲、日韩、北美、中东、新澳等国家和地区,是其主要市场。
李宇浩解释,一方面,海外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更高,且海外服务业的缺工同样明显。在国外,可能机器人替代半个人,酒店就有买单意愿。
除了出海,拓展产品线和使用场景也是一条出路,一些头部企业已经从餐饮酒店逐步拓展至医疗、商超、农业、教育、养老等行业,这其中的壁垒是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
长期来看,大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对行业依旧保持乐观态度。随着酒店和餐饮业态迎来复苏,服务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反弹。
等到60后进入退休阶段,将会产生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服务型机器人或将成为刚需。李宇浩称,但是短期内,整个行业仍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包括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客户、盈利等多方面。
王晟认为,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没有问题,未来世界肯定会充斥着众多的机器人,就跟现在充满了车一样。只是在当下阶段,很多B端机器人离智能体还差得远,仅仅满足单一的功能。
未来机器人将融合新兴技术,比如云计算、具身智能等,到那时机器人时代的帷幕才正式拉开。企业在到达所谓的未来之前,能做的就是先活下来,以及思考到底哪些机器人使用的场景,值得投入高成本进行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