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现象愈发引人注目,不仅限于信息的封闭,现在连评论区都被巧妙控制。
有博主爆料,他和女朋友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了同一个“男女吵架”的视频,然而,他们各自手机上显示的评论却截然不同。这引发了对评论排序方式的疑问,因为评论一般按时间或点赞量排序,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更多人开始测试,结果发现,即使观看相同的视频,不同用户的手机上显示的评论也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否意味着评论区按照用户的“性别”或其他特征来显示内容呢?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这是否是一种有意挑起不同群体之间对立的行为?
然而,不仅性别不同的用户看到的评论不同,年龄、身份等因素也影响着评论内容。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推送已经无所不知,几乎每一次互联网行为都被精确捕捉,了解用户的喜好、倾向、甚至恐惧等。
大数据不仅知道你喜欢什么,还会为你制定专属内容,布下“诱惑”的陷阱。一位演员在某视频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的丈夫频繁收到不堪入目的色情短信,原因是他注册了一个母婴App账号,而算法将他标记为“孕爸爸”,导致了不恰当的信息推送。
大数据算法最擅长的就是诱导,它可以引导用户进入特定的消费模式,有时甚至是无意中的“精准”骚扰。
此外,大数据算法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同化。它会根据用户的喜好,不断推送相似内容,从而为用户打造一个专属的“小世界”。然而,这种同质化内容不仅限于评论,也包括新闻、社交媒体等领域,导致用户被困在一个狭小的信息范围内,越来越难以接触不同观点和声音,进而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
大数据算法时代已经到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互联网体验,以至于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引导和操控。要想摆脱这种“信息茧房”,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获取信息变得至关重要,以免被互联网的“陷阱”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