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期的古印度创造了佛教。随着教徒的增多,佛教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现如今,佛教已经和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三大宗教。
自然而然,寺庙被建造并且坐落于世界各地。人们祈求佛的保佑时便会去寺庙烧香拜佛,在这期间就难免遇到各色僧人,有小沙弥自然也有德高望重的僧人。
但是人们对高僧的称呼不尽相同。那么为什么同样为德高望重的僧人,有的被称为方丈,有的被称为住持呢?究竟两者有哪里不同呢?
若是想知道两者的不同点,就要先了解一下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先出现在古印度。东汉时期,古代中国开始接触佛教,也在这个时期,第一座寺庙建成。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们对佛教有了初步认知。
众多僧人为了传播佛教带着大量佛经远道而来。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逐渐将希望寄托在佛的身上,希望可以在佛的护佑下平平安安。
这个时期的部分古人开始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少数民族和中原人战争不断,一部分获得胜利的少数民族为了得到认同感选择了大力推崇佛教。这个行为直接促进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
东晋以来,佛教已经在古代中国历经百年。在这数百年间,众多统治者选择了推崇佛教。自然而然,人们对佛教的推崇使得当时出现了众多德高望重的僧人。
有的高僧穷极一生都在解读经文,更有甚者不远万里一路西行,只是为了求取几篇梵文经典。到了隋唐时期,上至国家的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便大都可以接受佛教了。尤其在唐朝时期,佛教在古代中国逐步走向成熟。
等到了五代十国之时,已经有众多百姓愿意信奉佛教,大量寺庙在此时被建造。佛教发展十分迅速,那时的佛教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了。
通过对佛教在古代中国传播史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佛教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佛教对于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可是现代的我们对于佛教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
住持和方丈这两个词汇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往往都是看起来慈眉善目,德高望重的老僧人。那么这两个职位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很明显,住持和方丈在寺庙中的地位非常高。然后人们就认为住持和方丈都是一整个寺庙的管理者。既然是两个不同的称呼,但是两者负责不同的方面。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一回事。
首先让我们走近住持。住持最初是动词,含义为安住并维持。后人将其引申为职务,意思是是整个寺庙的负责人,是僧人中等级最高的存在,自然而然也是对佛法造诣非常深并且被众人信服的僧人。
住持不仅要负责弘扬佛法,还要负责巡视,诵经,演讲等众多日常事务。实际上,可以成为住持的僧人都是经历层层筛选被众多僧侣信服爱戴的存在。
但是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当主角团身处困境之时,住持往往束手无策,这时候往往都是求助方丈出手相助,化险为夷。
对比住持负责大大小小的事务,将整个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方丈好似隐居的高人,平日里不显山漏水,关键时刻逆转乾坤。
方丈本是佛教名词,意思是一方四张之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的含义逐渐模糊了起来。
现如今已经引申为住在一方四张之室的得道高僧。可以将其理解为精神方面的领袖。当某个僧人的威望足够高并且对佛法的造诣很深,并被整个寺庙的僧人们认可时,便有资格成为方丈。所以方丈相对住持,要求会更严苛。
如果将两者放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方丈是知识渊博同时又引领许许多多僧人的精神领袖。住持是负责整个寺庙的大小事务的管理人员。
每个寺庙都会配备一个住持用以维持正常运转,但是方丈不是必备,是出现了足够优秀的人其他僧侣对其的尊称。这就是两者的不同。
现如今我国高速发展,寺庙中的职务逐渐透明化,可视化。这就导致了方丈除了一些重要传授佛家思想的时候,越来越少出现在世人眼里。
但是方丈和住持对于寺庙来说都非常重要。在道教的传播中住持和方丈两者都起了巨大作用,并且这两个职务也会一直存在下去引领佛教,带领佛教在未来大放光彩。佛教千年前在古印度被创造出来,千年后扎根在中华大地,成为众多人的信仰。
而佛教这千年百年间在中国的经历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给予许多人信仰。
它的存在对于古代中国乃至现在的中国都意义重大,住持和方丈在佛教中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其中区别。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了解到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我们面对有着宗教信仰的人要做的便是平等看待和尊重理解。对于其他宗教信仰则需要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