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一词,被现代人当作一个常用词,指代的是那些佛教场地。但是,在《说文解字》当中,“寺庙”这个词其实是由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字组成的,就像“妻子”这两个字在古代也是意思完全不同的。那么“寺庙”这个词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说文解字》道出一切
对于古汉语的解释,《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能够给出比较权威的解释。但是“寺庙”这个词形成的时间非常早,致使《康熙字典》当中没有对“寺”和“庙”的不同解释,而是将其归为一类。但是在年代更早的《说文解字》当中倒是给出了我们所想要的解释。
在《说文解字》当中给出的解释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后,意思和现代的意思完全不同。
现代将“寺“和”庙”归为一谈,均表示佛门庙宇的意思。而《说文解字》当中,将“寺”翻译为“古代特定的政府办公机构”而“庙”则翻译成“祭祀先人或者神灵的场所”也就是说,《说文解字》解释的“庙”和“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完全不同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时间。但是《说文解字》可就不一样了。因为《康熙字典》在《说文解字》面前,也得叫一声祖师爷。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对汉字进行系统性解释的“圣经”,成书于东汉汉安帝建光元年。根据考证,应该是公元121年,距离现在已经接近两千年了。即便是公元986年,宋太宗下诏,命令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也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寺”,古朝廷机构
“寺”作为古代中国政权朝廷的机构代名词,存在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先秦时期,朝廷之内就有五个“寺”,分别是大理寺、太仆寺、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
大理寺负责国内的刑事案件,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地位最高;其他几个地位相对较低太仆寺负责的是宫廷的护卫以及军事方面的工作;太常寺宗庙的祭祀以及礼乐的祭祀,也就是礼部的前身;至于光禄寺寺、鸿胪寺,分别是负责官员俸禄,财政的管理和宫内琐碎之事,行管家的指责。
每一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寺卿”其中经常会在一些有名的任务当中听到的太仆寺少卿,便是太仆寺的最高行政长官,因为其掌管军事,因此权力相对比较大。除此之外,还有“寺丞”、“辅助寺卿”等官职,帮助寺卿完成朝廷中央分配的任务。
最早出现寺变成佛门重地的代名词,应该是东汉年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派出使者来到长安讲佛法。而现在公认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是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派出使者,前往千里之外的天竺,寻求佛法。
《广韵》记载:“寺,汉西域白马驮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这讲的是,大汉派出的使者牵着白马从天竺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大量从天竺带回来的经书,以及一位精通佛法的天竺僧人。大汉皇帝专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马寺,作为翻译经书,研究佛法的专门场所。
讲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白马寺的出现和《说文解字》编纂完成的时间相差无几,所以,《说文解字》实际解释的“寺”,其实正是中国古代“寺”字的正确用法。
最开始建造的白马寺,事实上是一种政府机构,但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以及在民间的普及,大量的寺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个时候,“寺”字正式脱离了政治色彩。
庙,成为道教与佛教结合的产物
如果说“寺”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正是的官府机构存在的话,那么“庙”这个字久就完完全全指的是祭祀之地。在《说文解字》当中,是这么记载的:“廟(庙),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庙是用来祭祀先祖的场所,廟,上“广”下“朝”意思就是在屋檐下朝拜。
庙最开始作为祭拜先祖的地方,也被称作家庙或者祠堂。此外,随着中国本土的道教开始发展,祭祀道教神明的场所也用庙来称呼。比如说“关帝庙”、“土地庙”等。“庙”这一字作为宗教或者祭祀场所代名词的时间远远早于“寺”。此外,庙其实还承载着大量中国古代的历史。
在《礼记·王制》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地位越高的人,宗庙的规模也就越大。
这其中蕴含的是西周以来的“天子——诸侯——士大夫——士——百姓”的社会等级制度。
此外,庙还经常被用来祭祀一些民族英雄,或者是对社会或者当地百姓有重大贡献的文臣武将。比如在杭州便有一座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岳庙。在全国各地,经常能够看到关帝庙。而在西南地区,也能够看到一些纪念诸葛孔明的庙宇。这些都是在魏晋之后开始出现的。
至于道教祭祀神明场所被称作庙的时间,也是汉朝。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百姓的精神文明需求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来自西域以及天竺的佛教以及长期在中国民间发展的道教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帝君庙、灶王庙、土地庙等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至于庙和寺逐渐融合,成为一个词,时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当时南北朝战争不断,为了安抚民心,同时百姓也有寄托自己希望的需求,外来的佛教继续发展,并且开始本土化。
佛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唐朝的中后期达到了顶峰,甚至成为了一股政治势力。至于道教,只有在发动起义的时候才会打着道教“替天行道”的旗号。
总结:
“寺庙”曾经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字,随着历史的发展,竟然成为了一个词语。“寺庙”这个词先“寺”后“庙”,也能够看出佛教在中国的地位是长期高于道教的。
最初佛教研究的地方能够设置的官府当中,而道教的场所一直都是民间的祭祀场所。这也注定了道教虽然诞生在中国,但是在中国宗教的地位当中低于佛教的事实。